大量留存至今的歷史文獻、傳統工藝、古茶樹、茶馬古道、普洱茶民族品飲風俗等等物質和精神遺產的鮮活存在,都能夠照亮普洱茶文化輝煌的前世。清末明初,或因為天災,或因為人禍,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80年代初,中國傳統文化經歷了最嚴重的百年危機。
在這百年中,整個中國文化傳統的根基遭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壞,作為生長在“中國文化”這棵大樹上的枝葉——普洱茶文化,同樣未能幸免,遭到了粗暴對待。戰爭、瘟疫、火災、社會動亂等等原因,不但“興于明,盛于清”的普洱茶產業被毀,更將處于黃金時代的普洱茶文化燒成了一片荒蕪的沙漠。
茶馬古道商圈的形成,普洱茶的大量出口,帶來了空前的商機和經濟繁榮。于是,奸商貪官趨之若鶩,一邊想盡辦法地壟斷茶山貿易,一邊近乎變態地殘酷剝削茶農。倪蛻《滇云歷年傳》(雍正六年即公元一七二八年)中說:“莽芝(地名)產茶,商販踐更收發,往往舍于茶戶!弊厥召彶枞~,輪班輸入內地;清廷也在普洱設府管制茶葉出口,抽收稅銀。盛易祥。
在商官雙重剝削之下,以至“普洱產茶,舊頗為民害”(吳應枚《滇南雜記》)。至清末剝削更甚,在思茅廳設“官茶局”,在各茶山要地分設“子局”,控制茶貿,抽收茶稅。隨后又開設“洋關”,對普洱茶增收“茶地厘金”,即每一兩銀價值的貨物加收二分茶稅。一加再加,茶農負擔越來越重,致使茶葉生產遭到嚴重破壞,清朝末年以后,普洱茶再無人問津了。
從20世紀初期開始,云南普洱茶的生產交易的中心主要是在易武和普洱地區,隨著戰爭的到來,大小茶莊商號在1930-1940年間相繼停產歇業。普洱茶產業的衰退幾乎是一夜之間,馬幫隨即被迫解散,都各自想辦法討生活去了。
在戰爭期間,當時的國民政府還是派遣茶葉專家范和鈞率領一批非云南籍技術人員來到西雙版納成立了官辦“中茶公司佛海茶廠”,開云南機械制茶之先河,開始生產機制茶?上,戰爭的嚴酷超乎想象,茶廠很快就停產關閉了。
新中國成立以后,普洱茶恢復生產,經過戰爭洗禮的中國國窮民弱,吃不飽穿不暖的老百姓們肚子里連油水都沒有,自然不會去喝這種解膩刮油的普洱茶。而后經歷文革等社會動蕩,計劃經濟時期缺糧票布票油票,偏偏不缺茶票。然而普洱茶依然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燃起了星星之火,在改革開放之后,呈現出燎原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