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普洱茶文化 > 追溯普洱茶的今生前世,探究普洱茶的歷史脈絡
2017年05月21日

追溯普洱茶的今生前世,探究普洱茶的歷史脈絡

普洱茶是歷史名茶,我們了解普洱茶歷史大都通過史料記載,而有實物考證的歷史始于清代的號級茶。因此,我們以號級茶作為分水嶺,把號級茶之前的歷史稱為普洱茶的前世,把號級茶之后的歷史稱為普洱茶的今生。

一、普洱茶的前世(商周時期-1729年)

普洱茶的前世始于商周,止于1729年清朝雍正時期,這一時期關于普洱茶的歷史都是通過史料記載和文獻了解,其歷史大體經歷三個時期:即遠古時期、中古時期、近古時期。

〡遠古時期(包括商周、西漢和三國時期)

商周:東晉·常璩《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丹漆茶蜜……皆納貢之”。周武王于公元前1066年聯合南方八個小國討伐紂王,其中有濮人國,濮人祖居云南地區,是種茶始祖。濮人以茶進貢周武王,這時的茶后來被稱為普洱茶。

西漢:三國魏·吳普《本草》記載有:“苦茶菜,一名茶,一名選,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旁,凌冬不死,三月三采干”。上述記載中有“茶”,“益州”是西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09年)滇王歸附后的封地。說明西漢時,益州(云南)已有茶的生產。

三國:清道光《普洱府志》卷十二記:“舊傳武候歷遍六茶山,留銅鑼于攸樂、置釯于莽枝、埋鐵磚于蠻磚、置梆于倚邦、埋馬鐙于革登、置撒帶于慢撒。因此名其山,又莽枝有茶王樹,較五山茶樹獨大,相傳為武侯遺種,今夷民猶祀之”。這一傳說說明三國時期的孔明曾到過西雙版納的六大茶山,并令軍民開墾種樹。至今,西雙版納在每年農歷七月二十三日孔明生日這一天,要舉辦“茶祖會”,放“孔明燈”,以示紀念。

〡中古時期(包括唐代、宋代和元代)

唐代:唐咸通四年(874年)樊綽《蠻書》中記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般y生城界諸山”即今西雙版納和思茅地區,“蒙舍蠻”系唐代洱海地區六邵之一和南邵地區。清·阮!镀斩栌洝分杏小捌斩艑巽y生府,則西番之用普茶,已自唐時”的記載。西番指今西藏、青海、川西的藏族,說明唐朝已有茶的貿易了。

宋元:大宋時期,段思平在云南建立大理國獨立于宋朝而存在,與中原地區的往來交流很少,云南的茶葉處于自然發展狀態。蒙元時期,屬于外族統治,茶文化趨于平淡。因此,關于普洱茶的記載比較少見。

〡近古時期(包括明代、清代)

明代:雖然從商周至唐朝云南都有關于茶的記載,但其時的茶不叫普洱茶,之所以稱為普洱茶那是明代的事了。明萬歷年間,謝肇制《滇略》卷三中云:“士民所用,皆普茶也”。普洱茶第一次作為專有名詞出現。清·趙學敏撰《本草綱目拾遺》云:“普洱茶出云南普洱府……”普洱,即今普洱市,明萬歷年間設置普洱,清代設普洱府,民國時期普洱府撤銷。由此可見,普洱茶因地名而得名,從明萬歷年間得名至今已有400—600年的歷史。

清代:清代,普洱茶處于極盛時期,清檀萃《滇海虞衡志》卷十一記載:“普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屬六大茶山……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茶客收買運于各處”。這一記載,真實地反映了清朝時普洱茶的產銷盛況,京城皇家均飲用普洱貢茶,以至有道光皇帝御賜的“瑞貢天朝”牌匾。

〡普洱茶的今生(1733年-至今)

普洱茶的今生從1733年第一個茶號同興號誕生直至現在,這個時期的普洱茶都有實物產品見證,我們根據各階段的產品特征將其分為號級茶時代、印級茶時代、七子茶時代、中期茶時代和新代茶時代。

號級茶時代(1733年-1949年):1733年,清朝的第一個茶莊同興號在云南普洱府成立,開啟了普洱茶的現代生產模式和銷售模式,隨后雷永豐、同慶號、車順號、興順號、敬昌號、宋聘號等相繼產生。這一時期普洱茶在生產上采用石模和木模為壓制工具,散茶逐漸退出主導地位,團茶和餅茶開始主導產品形態。包裝上開始體現強烈的品牌意識,不僅在茶內壓有內飛,整筒還有一張大票,同時大票還印有“以此票為證、謹防假冒”字樣。在銷售上,不僅是進貢皇宮的貢品,而且還銷往蒙藏邊境甚至跨出國境。

印級茶時代(1950年-197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于50年代成立了昆明、勐海、下關為主力的三大國營茶廠,大力拓展國際茶葉市場。號級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印級茶的歷史拉開帷幕。這一時期,云南省政府致力發展和恢復茶葉生產,懇復老茶園,開墾新茶園。生產上,由原來的石模和木模制作改為機械壓制加工,包裝上采用棉紙包裝并蓋上中茶的八中標志,有紅印、黃印、藍印等,故稱印級茶。

七子茶時代(1972年-1992年):1972年以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云南分公司正式成立和1973年熟茶在昆明茶廠試制成功為標志,開啟了七子茶時代。這個時期生產的普洱茶采用手工制作、厚棉紙包裝,上面印有“云南七子茶”的字樣,分為生茶和熟茶兩種,其中生茶的小黃印開創了普洱茶拼配的先河,出現許多在市場上有影響的拼配茶,如七五四二、七五七二、八五八二、八五九二等。

中期茶時代(1992年-2005年):1992年以鄧小平南巡講話為重要標志,中國開啟了市場經濟改革,三大國營茶廠及一些地方國營和集體所有制茶廠順應市場需求推出自己的品牌,包括中茶、大益、下關、黎明、大渡崗、福海、鳳牌等,一些私人茶商也開始涉足普洱茶的品牌經營,出現了百花齊放的局面。這個時期,出現了不少在市場上很有影響力的中期茶,包括紅大益、紫大益、大白菜、綠大樹等。

新代茶時代(2007年至今):新代茶的產生有兩個標志性的事件,一是2005年左右以昆明、勐海、下關為主的三大國營茶廠紛紛改制,并以各自的品牌獨立運營,產品以拼配小樹茶為主。二是2007年普洱茶崩盤后,許多茶商開始轉向古樹茶,產生了一批以古樹茶為經營方向的品牌,包括陳升號、盛易祥、臻味號、瀾滄古茶、中吉號、雨林、廖氏等,這些古樹品牌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福建、廣東的茶商轉型而來,出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20120711124505721.jpg 
 
 yunzixua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