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假如哪個中學生把“如火如荼”念成“如火如茶”,必然會鬧得哄堂大笑。殊不知,荼和茶原本是一個字,到中唐時期才開始變化。顧炎武先生《日知錄》卷七,有一則“荼”,引經據典地加以說明。他的《音學五書·唐韻正》講述得更加完備。不僅注明了荼的古音為凃,以及音韻變化,他還以親身經歷舉例說,當年北游山東,在泰山岱岳觀覽唐碑題名,發現大歷十四年所刻的“荼藥”,貞元十四年所刻的“荼宴”,都是荼字。而其他地方所刻的“荼毗”“荼椀”碑也作荼字。然而柳公權書《玄秘塔碑》、裴休書《圭峰禪師碑》,就減少一劃,成為“茶毗”了。這,已經在中唐以后。
荼,大致有三種解釋。顧炎武引了《困學紀聞》《爾雅》《釋草》《詩》等說法,一是苦菜,吃起來苦,卻其甘如薺。二是開放白色花朵的茅草。有女如荼,如火如荼,正是借以形容旺盛、熱烈;三是圓葉類植物!皹湫∪鐥d子,冬生葉,可煮作羹飲!比藗儩u漸地知道這種葉子是可以取之為茗的。茶茗,顯然是人們親近自然的結果。
《唐書·陸羽傳》曰:“羽嗜茶,著經三篇,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備,天下益知飲茶矣!鳖櫻孜湓凇坝鹗炔琛比趾笞髁俗⒔猓骸白源撕,荼字減少一劃為茶!彪S著陸羽《茶經》被人們廣泛接受,茶字便在中唐后取代了荼字。
但,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見。湖南茶陵,西漢時曾是劉欣的領地。陸羽說:“茶陵者,所謂陵谷生茶茗焉!边@意味著茶陵是一個與茶葉關系十分密切的地方。茶陵俗稱荼王城,是長沙國13個屬縣之一,稱之為荼陵縣。長沙曾經出土一枚漢印,刻有“荼陵”兩字,這枚石刻印成于漢武帝時,是迄今發現較早的有關“荼”字的實物印證。這證明“荼”字正是“茶”字的初始寫法。然而,出土的漢代后期竹簡上,卻有如是記載:“我靈座上,唯設糕餅,茶飲,果酒可矣!边@段竹簡說明,最遲在漢代后期,“茶”字已經正式出現了;蛟S我們可以這樣解釋,漢代這個字還處在“荼”“茶”通用的狀態,到了唐代中期才正式定型。
顧炎武引用了《茶飲》序言的話:“釋滯消壅,一日之利暫佳;瘠氣侵精,終身之害斯大。獲益則功歸茶力,貽患則不謂茶災。豈非福近易知,害遠難見?”以及黃庭堅《茶賦》中的觀點:“寒中瘠氣,莫甚于茶;驖},勾賊破家!辈,對于人并非都是益處,飲用不當也會損削人的元氣,造成終生傷害。他說,南方人往往有茶癖,而不知道它的危害,注意養生的人應該引以為戒。
唐宋以來,中國不少地方常常在烹茶時加點鹽,有“芽茶得鹽, 不苦而甜”的說法。黃庭堅則在《茶賦》中提出以調味的方法,來解決飲茶產生的副作用。
顧炎武記述了有一個叫常伯熊的人,因襲陸羽的茶論,到處推廣飲茶的功效,其后尚茶成風。時回紇入朝,始驅馬市茶。很多少數民族開始用馬匹作運輸工具,買賣茶葉。到了明代,還專門設立茶馬御史。這不難想見茶葉在彼時社會生活中的不可低估的作用。
1400多年前,中國西南少數民族以馬幫的形式,將云南的普洱茶帶進了緬甸、尼泊爾、印度等國,又將這些地方的特產帶回國內,開辟了一條民間國際商貿通道,被后人稱之為“茶馬古道”。這條古道,曾經帶來了中國歷史上對外開放的輝煌。如今,在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中,茶葉、茶具、茶文化所承載的功能,仍然將發揮其神奇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