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普洱茶新聞 > 關于普洱茶生茶,你必須知道的,有關你的健康哦!
2017年05月21日

關于普洱茶生茶,你必須知道的,有關你的健康哦!

是時間賦予了普洱茶特異性,各種年份普洱茶的不同魅力如同一個個里程碑,在不遠處安置著,等待著一批批新茶在相近的時間節點上無限接近它們。
只有當普洱茶從苦澀重、刺激性強的“半成品”在時間和微生物菌群的作用下慢慢轉化成甘醇、溫和的“成品”后,普洱茶才能稱其為“普洱茶”,也才能成為大眾適飲的產品。
生茶是普洱茶的 “半成品”
在中國上千年的茶史上,沒有一種茶像普洱茶這樣充滿爭議與疑團!白匀缓蟀l酵”讓“普洱茶”成為一個動態的概念,市場需求又讓普洱茶的世界里誕生了“人工渥堆發酵”。
六大茶類的命名與劃分多以工藝和發酵程度為依據,但是這些依據在普洱茶的世界里變得模糊與混沌,“不發酵茶”“半發酵茶”“全發酵茶”都可以是普洱茶某個時期的形態。在2008年頒布的《地理標志產品普洱茶國家標準》(GB/T 22111-2008),以最權威、最官方的方式確定了它的特殊身份——“普洱茶分為普洱茶(生茶)和普洱茶(熟茶)兩種類型!眹覙藴室活C布,立刻引起了業內的極大爭議,爭議的焦點集中在“生茶是不是普洱”上。
無論爭議如何,國標頒布至今,新制生茶依然是普洱茶市場里的主力軍,成為許多茶商經營的大部,甚至全部,生茶也擁有眾多擁躉。我們無意于挑戰權威,我們承認生茶是普洱茶的一部分,但是,需要強調的是:新制生茶是普洱茶的半成品,后發酵是普洱生茶的必由之路,新制生茶不適合大量飲用,必須經過一定年份的倉儲進行自然后發酵,才能成為適飲的成品。
其實這也不是什么新鮮的觀點,這些在業內也是被廣泛認同的。但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品飲新制生茶之風開始大行其道。
在某些喝普洱茶的圈子里,你要是說你只喝熟茶,那一定是會被鄙視的;生茶的濃度成了鑒定喝茶級別的標準,你要嫌生茶太過苦澀難以下咽,那也一定是會被鄙視的;擁有靈敏的舌頭,能辨識各個山頭茶的滋味,擁有敏感的體質,能夠感受茶氣在體內游走的強弱,那定會被奉為高手膜拜的。
品飲新制生茶之風大行其道的原因很多,首先,一些茶商出于利益的需要,一方面認同普洱茶需要發酵,另一方面為了盡快把茶賣出套現,不得不向消費者推銷生茶,尤其是大部分新晉茶商,手中根本沒有老茶,不推新茶還有什么可推的呢?
其次,2007年普洱茶市場遭受重創之后,名山古樹純料普洱茶這一概念的出現讓落入谷底的市場燃起了新的希望,先是在少部分玩茶的資深茶客中興起,過去玩老茶,費神傷錢,現在玩山頭滋味,投入不多,樂趣無窮,很快這個圈子就迅速蔓延,而更多的人是被古樹茶的生態價值和人文價值所吸引,尤其是去過古茶山的人,都會被生長在森林邊粗壯遒勁的古茶樹和茶山上原始古樸的少數民族所震撼。
某某山頭的古樹茶,喝在嘴里也許已經不僅僅是茶,而是感動、是記憶、是情緒,茶一旦帶上了感情色彩,就很容易被感染、被傳播、被擴散。古樹純料普洱茶一下子躍居為高端普洱茶,成為市場交易的活躍分子,因為古樹茶原料價格不菲,很少有人舍得拿來發酵損耗率高的熟茶,所以古樹茶基本上是以生茶的形態出現。
古樹純料普洱茶,一方面以“百山百茶”的豐富滋味,在“半成品時代”就被越來越多的人玩味著,另方面也與許多生茶一樣,進入存茶的倉庫中,希冀成為未來的成品,但我認為它們更像試驗品,那些言茶必稱的班章、冰島、刮風寨,何曾有過像7542、7532、8582那樣真實存在的參考系呢?古樹純料茶的陳化路徑,依然充滿著未知,成敗與否只能拭目以待。
飲用生茶需要適時適量
普洱茶的原料是云南大葉種茶,大葉種的最大特點就是葉片大,內含物質豐富,水浸出物的含量比小葉種高3~7%,茶多酚含量比小葉種茶高5~8%。這樣的結果就是,未經發酵制成的普洱生茶,苦澀味重,質寒涼。
在中國上千年以綠茶為主導的茶文化體系中,云南大葉種不發酵茶無論是烘青、曬青還是蒸青,都從未真正在綠茶的王國里占據過一席之地。對于普羅大眾來說,大葉種茶的“重口味”并非人人都有那份耐受力。過量飲用容易出現心悸、頭暈、低血糖等癥狀,如果長期大量飲用,也會對脾胃有一定損傷。
另外,因為云南大葉種茶中咖啡堿含量高,容易令中樞神經興奮,引起失眠。我曾多次與云南農業大學普洱茶學院院長邵宛芳教授交流,她從事茶葉教學、研究30來年,卻很少喝生茶,理由是“怕睡不著覺”。
對此,我也深有同感,雖然也在普洱茶行當里混跡了多年,但是對生茶依然是敬而遠之,因為但凡我喝生茶量大些或者晚上喝了生茶,十有八九都會數綿羊到下半夜。當然,也不排除少部分人對茶多酚、咖啡堿的耐受性強,有些人是天生的,有些人是從小就養成了喝濃茶的飲茶習慣,我周圍就有人擁有這樣的金剛不壞之軀,令人望“胃”興嘆,但這都是少部分。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如果幾次嘗試后發現自己身體的耐受性不夠強的話,還是盡早減少喝新制生茶的量或者改飲別的茶。據我所知,喝生茶把胃喝壞的茶人、茶商大有人在。曾經有位來自海外的“普洱茶大師”,推崇喝生茶要“重手泡”,投茶量20克(正常的投茶量5~8克),還要悶泡。
幾年下來,有人發現,在開冷氣的室內,般人覺得舒適,“大師”卻在發抖。這又讓我想起了曾在省茶葉公司任職多年的鄒家駒先生,他多次提到過去到省外和國外推銷大葉種曬青茶,是很難賣的,因為當地人喝了會“胃疼、手抖”。
當然我們需要肯定的是,普洱生茶在功效方面是綠茶的“加強版”,綠茶最主要的功效:抗氧化、防輻射、提神清心、清熱去燥等等,對于生茶都是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所以適時適量飲用生茶對身體是無害的。
一般來說,每天喝不超過一款生茶,投茶量8克以內,不悶泡,出湯時間在5~10秒之內,飲用茶湯不超過500ml,白天飲用,這樣適量淡喝對身體基本上沒有什么不良影響。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體質對生茶的耐受性不一樣,這都需要各自根據自身體質來調配最適合自己的飲茶量、濃度和飲茶時段。中國文化所遵循的中庸之道和所強調的過猶不及在飲茶之事上有著最恰到好處的表現。
后發酵:生茶的必由之路
普洱茶原料的特殊性,注定了它需要走的路比其他茶類更長,這條路徑直指一個方向——后發酵。普洱茶自誕生起就走在這條路上,在古代是在馬幫的征途上,在近現代是在香港茶樓的倉庫中,來到21世紀,大部分也在茶商和藏家們大大小小或專業或業余的茶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