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罕,也寫作那罕。位于云南臨滄邦東地區,隸歸曼崗行政村,屬于山區地帶。娜罕古茶園,海拔1620±12米,屬于高海拔茶園。娜罕還有別的名字,有的叫“云南巖茶”,有的叫“山野石茶”,還有叫做“石介”的,意思是“介于石頭與石頭之間的茶”。
為了還原真實,我們還是用的娜罕。
茶知曉 棉紙設計的思路來自娜罕古茶本土的特色
說娜罕是石頭縫里蹦出來的茶樹,一點不為過。因為只要到過娜罕古茶園的人,都能看到一副“茶樹生在石頭上,石頭長在茶樹里”的景象,大茶樹的根就纏繞在大巖石之上,破土而出的新生茶樹之中,竟“長”著一顆“石頭心”,這樣的描述是真實的。
漫山的大巖石,漫山的大茶樹,這就是娜罕古茶園真實不虛的景致。
娜罕貢茶與楊國翰
道光八年,道光于北京召見楊國翰,楊國翰獻娜罕茶于道光皇帝。
道光與林則徐(與楊國翰為師生關系)一道品飲。道光飲后,頓覺幽蘭沁雅,心脾俱爽,極是喜愛,并隨口評價此茶:“楊國翰獻的茶,顏色雖淺淡,卻令齒頰生香,回味甘醇!币慌缘牧謩t徐當即說道:“正是君子之交淡如水!”道光聽后大笑,連連稱好,遂將此茶封為貢茶,以作御前議政的例茶。至此,自道光至咸豐年間,娜罕連續12年被送往京城作為貢茶。
1泡:入口鮮,幾無苦澀,氨基酸帶來的鮮很明顯,有如喝豌豆尖湯,回甘快。
2泡:公道杯呈明顯的昔歸區域的胭脂香氣(湯香不明顯,但杯底香已轉變出),茶湯滋味醇厚,口腔幽涼,生津快,飲后一段時間口內生香。
3泡:茶湯飲后極舒服,湯水感覺雖淡(新茶的原因,后期轉化會變醇厚),但并不薄,湯立體且有勁道,吸一口氣時,口腔內有明顯的涼意,飲后喉部韻味和回甘明顯。
4泡:入口鮮甜,初覺苦澀但較少,香淺,飲后少時口腔生香,且茶氣十足(有打嗝現象),生津快,味醇(空嚼牙齒即生香,呼吸剎那顯幽涼)。
5泡:口腔持久甘甜,喉韻明顯;飲茶湯無負擔,不覺已下數泡,心有想不斷飲的感覺。
6泡:充分詮釋了歷史故事中“君子淡如水”的風格,一入口即甜、醇,幾無苦澀,口腔幽甜,身體暖意明顯(喉部),茶氣足。
7泡:茶湯油稠,膠質感明顯,口腔內的甜度一直持久存在(色清而味甘,微香而小苦,君子雅意,猶如此茶),甘甜持久,說話即口甜(僅記錄前7泡,后期不怕重悶高溫沖泡,茶湯入口依舊甘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