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市場動向 > 品茶時的巔峰體驗:放下評判,讓一切流動
2017年05月21日

品茶時的巔峰體驗:放下評判,讓一切流動

1、一個小故事

學茶路上,我是個地道小白。

年前,聽中琦給我講解兩款熟茶的區別。我用習慣應考的經驗拼命地記她的用詞:

這款是包裹度很好,這款非常細膩,是用宮廷和一三級料壓得餅;這款喉韻悠長,像是有團香氣塞在喉嚨里不斷地散發香氣……

第一次感覺到自己的蠢鈍。她說的感覺,我真的沒辦法體會。盡管腦袋里塞滿了概念和描述,但是這種描述像是隔著層膜,我沒辦法用自己的身體來驗證她的用詞。

年后,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卻第一次非常明確地喝出了我們的兩款熟茶:不得貪勝和一覺古樹熟的區別——

一款細膩、綿柔,像是質地豐厚的水果,往細里描述就像是研磨得非常細致的豆沙;一款疏朗、開闊,像是午后的夏雨。如果用兩種武功形容的話,一個是張三豐的太極拳,綿里有力;一個是張無忌的乾坤大挪移,大開大合。

事后,我仔細地回想了下那個時刻發生的前因。那是一次再普通不過的品飲,我頭腦里在思考別的事情,只是機械地喝了那杯茶。但是那種苦苦求索的感覺卻一下子凸顯,那種曾被描述的感覺就這樣無意間被驗證。

是身體告訴了頭腦,而不是頭腦里的固有認知指導身體去感覺。

2、加爾韋:“自我1”和“自我2”

心理學家加爾韋的一個有趣的概念,他在《身心合一的奇跡力量》這本書中介紹說,“我”有兩個,分別叫“自我1”和“自我2”。

自我1,就是頭腦和意識層面的自我,它的語言是文字;自我2,就是身體和潛意識層面的自我,它的語言是圖像。

既然“自我1”是意識層面的,“自我2”是潛意識層面的,那么很自然,我們更容易認同“自我1”,因為我們很容易感知到自己的頭腦里在想啥,我的“頭腦”就代表了我嘛。

頭腦本來是工具,但一旦你認為我就等于頭腦,那頭腦就會變成主人,它會去做一件事,評判。這個“頭腦我”會判斷:這樣做是對的,那樣做是錯的。對的就去做;錯的就要避免,這時候的“我”是該被譴責、該被攻擊、該被否定的。

當頭腦做了這種評判工作,還用這個結論來指導身體的時候,我們的身體就會變得緊張,緊張就意味著,我們體內的能量流動被切斷了。

而能量的自然流動,是潛能發揮的關鍵,甚至就是潛能發揮的過程,所以,緊張就會影響潛能發揮。正如我年前拼命地記中琦傳授給我的用詞,而我強行地用身體去尋找這種感覺,卻毫無所得一樣。

如果你覺得這兩個有點晦澀時,不妨可以這樣簡單的理解:

自我1就是我們的意識,我們可以通過話語告訴別人的觀點。它的來源可以是我們從書本中得來的,從某位大師、朋友那里聽來的,從自己的實踐中得到的可以表述的觀點?偨Y來說,它是我們的經驗。

自我2就是我們身體的感覺,它不被我們的意識所操控,它的語言不是文字,而是圖像、是我們常說的感覺。偶爾它可以共享,但大部分時候它是獨享的。它潛藏在我們的意識之下,它的召喚甚至需要拋掉頭腦里自我1的影響。

3、放松一點,讓“自我2”發言

這個道理,或許我們也可以用在品茶中。

當你在品鑒一款茶時,到底是你的自我1在說話,還是自我2在發言?

在我們的品鑒體系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即體感。應用在普洱茶中就是發熱感,它指的是后背、額頭、手心等部位的發熱感。它背后的機理在我們的往期文章《茶氣是什么?所謂茶氣,原來是這么回事》中有詳細的解釋。

“體感”這個詞太有爭議了。因為它太容易受自我1引導。一旦你的意識中接收到了這樣的言語信號,那么“自我1”便開始起作用,指導我們的身體沿著這樣的指示去反應。

到底有沒有呢?不妨找個時間,安靜下來,放下頭腦的禁錮,嘗試聽聽身體在說什么。讓體驗自然地流動,意識隱去,用身體去喝茶。

這可不是說讓你變得笨拙遲鈍,而是意味著要讓無窮無盡的繁雜思想平靜下來。正如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如果我們能完全拋掉“自我1”咄咄逼人的觀點綁架,全身心沉浸在眼前的那杯茶水中,我想品茶也是可以感受到身心合一的事情了。(原注:文章靈感來自得到《武志紅的心理學課》。作者:謝倩倩,來源:茶葉進化論,本圖文由“茶葉進化論”授權發布)
 10017909_204942651000_2.jpg 
 
 yunzixua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