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種普洱茶用不同技藝沖泡,感覺往往不同。當您苦悶于不能沖泡出茶品的真性味時,不妨針對其優缺點,嘗試變換沖泡的技藝。加上自己多對比沖泡,細細記錄不同沖泡方法的差別,不日便會精進的。
1.功夫茶干泡法:
每泡茶湯盡出,不留茶根。功夫茶泡法。這樣可以很好地欣賞一道茶的水路變化,看是否耐泡,體驗每一泡湯不同的湯色、香氣、滋味等變化。這也是大多愛普洱者常采用的泡茶法。同時對于部分重發酵茶,采用這種方法可以避免茶湯發黑。對于苦澀重的茶,快沖能減輕苦澀味。如此泡法,頭幾泡可以去除新味、雜異味,又提高了后幾泡的純度。
2.留根泡法:
洗茶后自始至終將泡開的茶湯留一部分在茶壺里,不把茶湯倒干。一般采取“留二出八”或“留半出半”。每次出湯后再注水,直到茶葉變淡——此時,可長時間悶泡。悶泡是指時間相對較長,節奏講究一個“慢”字。采用留根和悶泡,更好的體現云南普洱茶的特性,既能調節一壺茶從頭到尾的茶湯滋味,使其每一泡的變化不那么突兀,又為普洱茶的滋味形成留下充分的時間和余地,達到“茶熟香溫”的佳境。此法適合品質較佳的普洱茶。
3.煮泡法:
適用于選料較粗老的茶品,如經過輕度潮水工藝的粗老茶。煮泡法若采用玻璃器皿,即可以看到水滾茶漂的動感畫面,也可以欣賞茶湯的色彩如何一絲一縷沁潤開來的過程,可以增加不少樂趣。若采用帶有少數民族色彩的陶器、慢慢煨,等待的過程,那也是一番風味了。
4.特殊沖泡法:
有些高香而質弱的茶品沖泡很特別,以高溫快速洗茶一道,第一泡略悶,結合“留根泡法”,后續沖泡則快進快出。
5.修正法:
稍有雜味而內質較好的老茶品,洗茶及前兩泡可以高溫處理,后續沖泡則以大幅降溫悶泡處理;質優而香氣、湯色不足的新茶品,洗茶高溫略悶,沖飲時高溫且節奏加快。
6.頂點沖泡法:
泡茶時采用蓋碗沖泡,以紫砂壺作公道壺。蓋碗能洗沖去不同茶的異雜味、及不潔物,釋放茶味,湯再入紫砂壺中,用紫砂壺作公杯分湯,聚香含淑,使韻味不散,留香溫湯,更得真味。盛易祥。
洱茶審評術語
1.條形
細緊:條索細長緊卷而完整,鋒苗好。一般多為高檔普洱散茶和高檔綠茶所具有的形狀。
緊結:卷緊而結實,有鋒苗。多為大葉種生熟普洱毛茶,中檔小葉種紅,綠茶所具有的形狀。
緊實:嫩度比緊結稍差,但松緊適中,身骨較重實,少鋒苗。
粗實:原料較老,尚能卷緊,但身骨稍感輕飄,多為7級左右的普洱茶青形狀。
粗松:原料粗老,葉質老硬,不易卷緊,身骨輕飄,多為下檔茶的形狀。
挺直:光滑勻齊,不曲不彎。
彎曲:不直,呈鉤狀或弓狀,與鉤曲同義。
顯毫:茸毛含量特別多,與茸毛顯露同義。
鋒苗:芽葉細嫩,緊卷而有尖鋒。
身骨:茶身輕重。
2.普洱生茶色澤
深綠:綠得較深,有光澤。
墨綠:深綠泛烏,有光澤,與烏綠同義。
綠潤:色綠而鮮活,富有光澤。
灰綠:綠中帶灰。青綠 綠中帶青。
黃綠:經綠為主。黃中泛綠。
露黃:面張含有少量黃樸,片及黃片。
枯黃:色黃而枯燥。
3.普洱熟茶色澤
烏潤:色黑而潤,稍有活力。
烏黑:色黑而褐,有光澤。
栗褐:色似熟栗殼色,褐中帶深棕色。
枯紅:色紅而枯燥。
4.凈度
勻凈:老嫩整齊,不含梗樸及其他夾雜物。
花雜:以不同嫩度的老嫩茶和片,末,梗等混雜在一起。
含梗:茶葉中含有一定數量的粗老茶梗。
筋皮:嫩莖和梗揉碎的皮。
毛衣:茶葉中的細筋毛,碎茶中含量較多。
5.普洱生茶香氣
清高:清香高而持久
清香:清鮮爽快。
純正:茶香較低,純凈正常。以適用于普洱茶熟茶香氣。
粗氣:粗老葉的氣息。一般陳年生茶所具有的味道。
青臭氣:帶有青草或青葉氣息。一般生餅新茶多有的味道。
6.普洱熟茶香氣
鮮甜:鮮爽帶甜感。以適中于滋味。
甜和:香氣雖不高。但有甜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