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普洱茶產地 > 關于優樂茶山的介紹,這篇是最詳細的了
2017年05月21日

關于優樂茶山的介紹,這篇是最詳細的了

1但凡對普洱茶有些了解的,對攸樂這個名字應該不會陌生。許多史籍對普洱府古六大茶山的記述中,攸樂茶山一直居于首位。

1765年,清人趙學敏編著的《本草綱目拾遺》中所載:" 普洱府出茶,產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專、慢撒六茶山,而以倚邦、蠻專者味較勝……"。

1799年,清乾隆進士檀萃在其《滇海虞衡志·食貨志六·物產篇》中所云:"普洱茶名,重于天下,出普洱所屬六茶山,一曰攸樂、二曰革登、三曰倚邦、四曰莽枝、五曰蠻專、六曰慢撒,周八百里,入山作茶者數十萬人……"。

民國年間,張肖梅在其所編的《云南經濟》第十二章第一節中也說:“大山茶以倚邦、易武、曼撒、架布、曼專、莽芝、革登、曼松、攸樂等處最著,而以攸樂為中心”。

清末民初,因戰亂、瘟疫、火災等變故,古六大茶山相繼衰落。近些年,當普洱茶再次進入國人的視野之時,我們赫然發現,市場對古六大茶山的追捧,也僅限于易武、倚邦和蠻磚,相對于麻黑、刮風寨、落水洞、曼松等山頭的喧囂,攸樂無疑顯得有些落寞。

曾經的古茶園,今還安在?

2攸樂山又名基諾山,位于西雙版納景洪市基諾族鄉境內,隔補遠江(小黑江)與革登茶山、莽枝茶山、孔明山相望。東接勐臘縣的勐侖鎮,南連勐罕鎮,西靠勐養鎮,北鄰大渡崗鄉,是古六大茶山中唯一不在勐臘縣境內的茶山。

攸樂山是基諾族先民的世居地,據說他們是從普洱、墨江,甚至更遠的地方遷徙而來,一千多年前便開始在補遠江(小黑江)的兩岸種茶。

基諾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1979年6月經民族確認,成為中國的第56個民族。

“基諾”是其自稱。攸樂即基諾音譯, 是明清以來漢文史籍對基諾山的專用名詞和對基諾族的稱呼,意為“舅舅的后代”。

攸樂山因茶而興,也因茶而名。

當地流傳這這樣一個故事:諸葛亮率軍南征來到攸樂山,一些士兵因為太疲勞而睡著過了頭,等他們醒來追上大部隊,諸葛亮因其違反軍紀不再收留,贈以茶籽,命其種茶為生,同時還命照其帽式樣搭屋而居。于是,這一被"丟落"的人群就此定居,世代種茶。

"丟落"與"攸樂"的發音相近,一說這也是"攸樂"地名的來源。在基諾族的史詩《瑪黑和瑪妞》里,有一段對茶的描述:古代白天出7個太陽,夜里出7個月亮,七天七夜后植物被曬死,火焰升騰變成烏云,接著大雨傾盆,淹沒了大地與人類。

瑪黑和瑪妞兄妹得到了創世女神“阿嫫腰貝”指點,帶著茶籽、棉籽等躲進大鼓內,隨著洪水漂到了攸樂山,兄妹就在攸樂山住了下來,種茶、植棉,養育后代,才繁育了今天的基諾族。

3元代,攸樂山屬"徹里路"統轄,明代改設"車里宣慰司"。

據詹英佩老師在《古六大茶山》一書中考證,在明朝中期,攸樂的茶園面積就已達四千余畝,茶葉的產量在2000擔左右。滇西的馬幫明代中期已進攸樂山馱茶,明朝末年已有漢商進入販茶。

清代初期,史籍中出現了有關“攸樂”的正式記載。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清政府因攸樂一帶“系車(里)茶(山)咽喉之地”,又“以高瞰下”,故在此設立了普洱府同知(六品文官名),史稱攸樂同知,并“設右游擊一員,帶千總一員,把總兩名,馬步兵丁五百名駐扎防范”。

攸樂同知的職責主要是負責西雙版納六大茶山一帶的社會治安,督促普洱茶的生產及運銷事宜,采辦普洱貢茶等。

乾隆元年(1736年),因瘴氣太盛、士卒多病等原因,攸樂同知撤回思茅。

清代中期,攸樂山的普洱茶生產不斷發展,在攸樂設立了龍帕茶場(今亞諾村),進行普洱茶的生產加工。

咸豐年間,攸樂山茶園規模已達萬畝上,茨通、巴坡、龍帕、巴來、石咀、曼雅等20多個寨于都產茶。

清末民初,攸樂茶山逐漸衰落。上世紀四十年代初期,攸樂山爆發反抗壓迫統治的基諾族起義。戰火洗禮中,不少基諾人背井離鄉,許多茶園就此荒蕪甚至損毀,產茶村寨由20多個減為11個,茶葉產量劇減,至1944年,攸樂茶山茶葉產量不足10噸。

1957年,云南省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所長蔣銓親自帶隊,對古六大茶山進行了認真的實地普查,在其所著《六大茶山訪問記》中,對攸樂山當時的茶園留存情況做了詳細說明。

全山區共有茶園1257塊,每塊茶園面積據抽樣實測平均以2.54畝計,共有茶園3193畝。每畝茶樹最多為429株,最少為16株。其中一類茶園2215畝,每畝230株,(畝產干茶24斤),占總茶園面積的69.36%,二類茶園774.7畝,每畝52株,(畝產干茶10.4斤),占總茶園面積的24.26%;三類茶園20塊,54.8畝。占1.6%;四類茶園60塊,152.4畝,占4.7%(三、四類茶園產量無統計數字)。其中以龍帕和曼海產茶最多,龍帕茶葉占該寨總產值的85.3%,曼海占該寨總產值的45.1%,另外曼雅鄉的曼雅、扎攻、咱內,石咀鄉的磨羊和曼卡鄉的曼卡等寨亦產茶,但數量甚少只供自用,其面積產量及收入均未統計在內。盛易祥。
2013年,羅向前、李思穎等人在《西南農業學報》發表的《西雙版納古茶樹資源調查》一文中,也對基諾山鄉境內的古茶樹進行逐片、逐株全面系統的調查研究,分析了古茶樹資源種類、樹齡、數量、分布情況和生長狀況。

結果表明,基諾山鄉現存古茶園面積約2900余畝,古茶樹、古茶園大多分布在海拔1100-1300米之間,土壤類型多為磚紅壤。其中龍帕(亞諾)古茶園最為集中(約1800畝),另外司土老寨(約800畝)、石嘴老寨(約80畝)、巴飄(約220畝)、么卓、巴來等地也有老茶樹分布。

攸樂山古茶園大部分為林茶混交林,屬普洱茶種,葉型分為長葉型和橢圓型兩種。芽葉分為紅梗綠芽和綠梗綠芽兩種。

5亞諾,又名龍帕,亦稱雅奴,龍怕。

亞諾古茶園所在地位于該寨東南部的樓斗山原始森林里,橫繞寨口四周崇山峻嶺之中,主峰海拔1691.6米,為攸樂山最高峰。

亞諾(龍帕)古茶園為大面積混雜林茶園,總面積1800多畝。樹勢蒼老,附生和寄生植物較多,當地不種橡膠,各種植物相互依存生長,植物多樣性保持的很好。

古茶樹大部分基部圍粗在50~120厘米之間,主干胸圍在30~80厘米之間,樹高2~3米,樹冠直徑在1.5~3米之間,每畝密度150株左右。

巴飄,又名巴漂。

巴飄隸屬于基諾山基諾族鄉新司土村委會,位于基諾鄉北邊。古茶樹生長于茂密的灌木叢中,茶樹基部圍粗0.4~1.38米,主干胸圍0.3~0.9米,高3~3.15米,每畝密度40株,現有古茶園約220畝,大多經歷過臺刈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