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市場和媒體不約而同地開始討論關于“易武和班章”的話題,易武和班章之戰貌似已經拉開了序幕。為了更好地了解易武和班章這兩個產區的區別,筆者特做此文以作分析,供大家參考。
一、老班章暴熱源點
班章是新興產區的代表,發展歷史約15年,,卻成為了近幾年普洱茶界聚焦的焦點。質疑、炒作、喝不起,這些詞匯充斥于網絡。老班章何以在眾多的山頭中一枝獨秀,鰲頭引領,除了價格貴之外,人們已經匱乏于詞匯的描述。那么老班章是如何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村莊一躍而成茶山富寨的,這背后都有哪些支撐點?
1、2000年左右的時候,勐海茶廠因為在申請歐盟的有機認證的時候,需要找一塊沒有農殘的地給來認證。而布朗山的班章,有三百多畝的茶園,已經丟荒了30年,正好符合條件。有機認證辦下來了,而班章從此以后就變了。勐海茶廠也以班章茶為原料出了有機茶產品,因為那個有機認證看起來就像棵大白菜,因此這個系列產品被稱為“大白菜”,它深受業內好評,率先完成了一個班章茶的體系,其原料價格也逐漸隨著班章名氣水漲船高。
2、普洱茶在大市場上是屬于一個新興的品類。對于我們現代喝茶的人來講,新品類的認知是有一個過程。而班章茶在早期(第一個階段)被這被識別為好茶,是跟它的“口感刺激性強,簡單容易理解”有很大的關系。班章茶茶體重,香氣以花香為主,香氣外揚,滋味濃強飽滿。它迎合了人對于新事物的認知和市場上普洱茶味最釅的觀點。盛易祥。
所以說第一階段是基于行業品類發展所產生,是人對事物的認知的一個提高。因為早期茶圈流行起一句口號“班章為王”,是產區認知的必然和過程。
3、班章的陳化風格因時間較短,有待后續持續的認識,整體陳化風格是霸氣隨時間漸變溫和。因此市場上有個假設:普洱茶在存放的過程中香氣和滋味感是會喪失的;谶@種憂慮心理,在新品類進入市場的初期階段,大多數人都更愿意存放刺激感強,苦澀度高的茶品。
因此,第一階段以“班章為主”是基于行業品類發展所產生,是人對事物的認知的一個提高。早期茶圈流行起一句口號“班章為王”,也是產區認知的必然和過程。
二、十年易武賽班章
1、易武茶是經典產區的代表,有三百年歷史。易武產區的存世茶有近百年歷史的號級茶和六十年歷史的印級茶。.“宋聘號”“同慶號”“敬昌號”等的天價茶都和易武有密切的關系,這也印證了易武作為經典產區在當時的茶葉市場的地位。其陳化品質和規律可以考究。
2、隨著普洱茶的行業發展逐漸成熟,很多資深的茶人和行業媒體對易武的理解更加深刻。早期市場主張喝新茶,是因為市場上沒有太多老茶。而現在市場十幾年的普洱茶越來越多加上消費升級,更多人會選擇喝年份茶。這個時候,易武的96真醇雅到99易昌,甚至05年的優質易武古樹都開始進入了品飲市場。
而因為目前大家在市場上評判一款普洱茶好不好,主要以10年到15年作為主要的標的物,所以當大家發現十幾年以上的易武茶口感很醇厚,香型很復合,穩定性和厚重感開始展現出來了的時候,會普遍認為易武茶更加優秀。這種情況下的消費者市場的認知又產生了變化,也就是說普洱茶的味最釅,更契合指易武年份茶。其實是市場認知從班章的1.0版本進化到易武的2.0版本。
所以說市場上會逐漸產生“十年易武賽班章”等說辭,是因為大家普遍認為以前的認知是有偏頗。當然,第一階段的認知是有一定的客觀環境因素和合理性,但是現在認知已經開始升級。易武茶到了一定年份之后展現出來的湯感的稠厚,香型的復合,味道的醇厚,以及優郁的木香和陳香,都有更大的優勢的。大家評鑒易武中期茶之后,市場會自覺發出聲音。這恰恰好印證了歷史的發展規律和符合現在的認知。
3、易武,作為普洱茶的朝圣地,茶馬古道始發點;也是清朝貢茶和號級茶產地。其生態環境非常優越: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群山起伏、溝壑縱橫、河道迂回曲折帶來的復雜地理環境,土壤含石礫多所帶來的透氣性與所富含的微量元素,不同山寨、產區的朝向、日照時間、海撥等……造就了易武獨特的產區風味。易武無論在是產量,生態環境,歷史,后陳化等都有不可逾越的優勢。
三、新舊世界交替
以前每個茶企都做一款老班章,現在每個茶企都要做一款易武茶;以前茶博會都是老班章,現在都是易武茶;以前做班章產區的茶備有面子;現在茶商茶客都跑到易武產區收料做茶;老班章類比白酒的濃香,易武茶屬于醬香,優質的易武茶就是頂級的茅臺。
易武茶的特點是:新茶香楊水柔,不顯鋒芒。隨著時間的推移,風骨逐漸外露,剛強之氣日顯。易武茶自從300年前進入清朝宮廷后,一直保持著較為連續的產品譜系,也形成了普洱茶中最為完整的產品脈絡,易武茶的聲望,也正是憑其品質和百年為單位的時間沉淀而形成的。與易武茶相比,其他許多地方,目前也還是在類比,推理和期待當中而已。那么,問題來了:普洱江湖中,誰是真正的王者?
參考文章:《撬一片普洱茶》《莫道時光易老,且看歲月芳華》《揭秘:老班章在眾多山頭中鰲頭引領的原因》《“班章為王,冰島為后?”那易武只能當你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