瀾滄江邊萬丈懸崖聆聽滔滔江水聲,上百年、千年不等的古茶林就靜靜的矗立在偏坡的園地里,俯視著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滄桑變化,這是一張什么樣的畫面?然而千年過去,這片經歷過千百年風雨洗禮的茶林,依然以頑強的生命巍然屹立于峭壁和群山之中。
邦崴(wǎi),瀾滄富東鄉邦崴村,該村位于云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北部,地處瀾滄雙江、景谷三縣交界的瀾滄江畔。清末,邦崴就是當時生產普洱茶的六大茶山之一,是重要產茶之地。該地區年平均氣溫16.8℃,陽光充足,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一年四季山青水繡,最有利于高品質茶的生長。
邦崴村有居民730戶,人口2794人,以漢族和拉祜族為主。邦崴村古茶樹主要分布在各寨子旁,成片種植和零星種植相結合,茶樹品種以大葉種普洱茶為主。全村有茶葉6200余畝,古茶面積1650多畝,10萬多株;樹齡在500年以上的,茶樹基部直徑在20公分以上有2286多株,有不少茶樹一株就能賣萬元以上,其中邦崴二茶王單株年產值達8萬多元。
這是一個多數中國人和印度人都未曾聽說的故事:1997年4月8日,中國國度郵電部刊行《茶》郵票一套4枚,第一枚《茶樹》就是瀾滄邦崴古茶樹,面值50分。這張“國度名片”終結了一個多世紀的茶樹原產地之爭,向世界宣告:1991年發明的瀾滄邦崴古茶樹是迄今全世界范疇內發明的唯一陳腐的過渡型大茶樹;茶樹原產地不在印度,而是在中國云南,具體坐標直指瀾滄邦崴。
古樹茶的體貌特征
邦崴古茶對為喬木型大茶樹,樹姿直立,分枝密、樹高11.8米,樹幅8.2×9.0米,根徑處干徑1.14米,最低分枝高70厘米,一級分枝3個,二級分枝13個。茶樹葉征平均長13.3厘米,寬5.3厘米,葉型長橢圓,葉頂漸尖,葉面微隆,有光澤,葉緣微波,葉身平或稍內折,葉質厚軟,葉齒細淺,葉脈7~12對,葉背、主脈、葉柄多毛。鱗片、芽葉、嫩梢多毛,芽葉黃綠色,節間長3.7厘米;ü谳^大,平均花徑4.6×4.3毫米,綠色,外無毛。邊緣有睫毛,內有毛,花梗長平均1.37厘米,苞痕2~3個,果徑平均2.8×2.5厘米,果型扁圓或腎形,果皮綠色有微毛,外種皮上除有胚痕外,還有一下陷的圓痕?顾苄詮,未有凍寒或早寒的發生。
邦崴古樹茶的特點
香氣高銳持久,香甜質重飽滿,滋味濃烈。醇厚穩健,舌面與上顎中后段微苦澀,甘韻強而集中于舌面,香型層次明顯,湯色清澈明亮。
中國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促進會專門成立了“茶文化專家委員會”,意欲發揮其在民族地區的優勢,與地方政府聯手開發茶葉產品以實現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精準扶貧”。受“茶委會”的委托,本寨主第N次飛赴彩云之南,深入各大茶山尋茶,最終鎖定茶祖文化發源地邦崴,確定只做古樹純料的普洱和滇紅。
云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邦崴村。這棵身高12米、基徑1.14米、1800多歲的古茶樹王,一如十幾年前我第一次見它時的模樣,不見一點歲月的滄桑。別說我,當地耄耋之人說,他們小時候這棵大樹就這樣,仿佛一點沒長。
這是20年前的古樹王(資料照片)
這棵【茶祖】古茶樹王原來的主人是魏云順、王瑞英一家,他們家有好多好多這樣的古樹,這棵是最高最粗的一棵。王瑞英告訴我們:20年前政府出資2000元將該樹收歸公有,委托他家代為看護,近幾年政府又給他們一月1000元看護管理費。一家人盡心守護、管理,不采樹上一葉,每有風吹落葉,她才一片片揀起來。片片都是寶貝。
王瑞英帶我們到她家,指著樓前的另一棵古樹說,它的樹齡稍遜于古茶樹王,據信也有1500年以上,村民稱之為“二樹王”!咀⒁猓寒嬅嬷虚g那棵小樹不是二樹王的主干,而只是旁邊冒出來的一棵小樹;真正的主干在偏左邊,不仔細看不太明顯;鶉睆揭步咏幻琢税!
王瑞告訴我們,邦崴山上這樣的古樹,原來漫山遍野、房前屋后、角角落落到處都是,大多被砍掉了,現在保留的不及原來的十分之一。
我聽了很震驚、很可惜。細問之下才知道,這種現象不僅邦崴,周圍方圓百里都是如此,山里人一直把這些長得歪七扭八不成材的樹當回事,當時綠樹葉子也賣不了幾個錢(據說八十年代2毛錢一斤還是一公斤)即使采茶,人們也不愿爬高采摘古樹葉,后來興起的臺地茶又好管理、又好采、產量又高。山區人民生活清苦,吃飯問題一直解決不好,村民就砍樹開荒種糧。一直到八十年代末,還在砍樹,平整出一塊塊土地來種玉米!艾F在這些樹,大都是在平整不出平地的邊邊角角,才保留下來的!笔⒁紫。
不知咋的,這讓我想起了中國的文物,文革期間,文物遍地,我家里的八仙桌是明朝的,腌菜壇子是清代的,尿壺都是民國初期的,整柜整櫥的線裝老書。領袖一聲號召,全砸了、燒了。殘存的,現在都成了傳家寶貝,價值不菲。
雖然歷經過長期的人為砍伐,但像這樣胸圍一米左右、樹齡五六百年的古樹,村中還是隨處可見。
隨著普洱身份的不斷提升,村民的保護意識強了,政府也加強了保護和管理。
邦崴村海拔2000米左右,云霧繚繞,氣候適宜云南大葉種古茶樹生長,幾百上千年,歲老根彌壯,陽焦葉更陰,不施肥和藥,品質高大上。
這些茶樹都各有其主,每當采摘季節,茶農們都辛苦地爬樹采摘。古樹采摘比臺地茶難多了、產量也少多了,這一棵樹多的能采二三十斤鮮葉,少的只能有十幾斤。
古樹、純料的興起,也就是近三四年的事,我個人認為這是對中國茶界多年來【缺德】的一種反應。據權威媒體《新民周刊》的深度報道,中國98%的茶都打農藥,所有省份、所有茶類幾乎全軍覆滅,天福、吳裕泰、中國茶業等等這樣的著名茶企無一幸免。
這樣的報道讓人信心頓失、讓茶客們無所適從,“我們到底是喝茶還是喝農藥?”,我的回答是:不是還有那2%嗎,我們改變不了現狀,就自己費點勁,去尋真······
這2%不打藥的茶里面,古樹茶是主要的茶種:
一,古茶樹在高山之上活了幾百上千年,歲老根彌壯,陽焦葉更陰,不用化肥農藥,長得足夠好;
二,當地人少地多,茶農家里茶園太多,采都采不過來,哪有空施肥打藥;
三茶山上山高路險,就算有心思施肥打藥,也過于艱難,太不現實。
因為古樹少、采摘困難、產量少,古樹茶相對臺地茶的價格要高得多。春季茶商云集等待收購時,一斤鮮葉最高可到200多元,而最低也要50元以上,4.5斤以上才能出1斤曬青毛料,壓餅前還要揀出黃片及雜質。
古茶樹不打藥,茶農們用粘蟲紙來防治蟲害。
這樣樹干胸圍超過七八十公分的古樹,一般都單采單做,制作成單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