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黑村委會是易武六個村委會之一。麻黑是易武歷史最悠久的村寨之一,全村以漢人為主。六大茶山鼎盛時期,漢族人或從石屏,或從江西來到這里,制茶販茶,茶葉興麻黑興。
麻黑人世代種茶,不管經濟好與否,麻黑人都從未停止過制茶,這種世代相傳的手藝在這里得到了傳承,麻黑人個個都是管理茶園的高手,個個都是采茶制茶的專家。這里的人們一直遵循著祖先傳下來的手工制茶技藝,遵循著與自然和諧共生。
麻黑茶品質上乘,除了工藝獨到,更源于麻黑生態環境優良,周圍植被茂盛,所以,歷來麻黑茶都被看做是易武茶品質的標桿,價格的風向標,更有無數普洱茶愛好者更把得到一餅麻黑茶當做是及其珍貴的事情。
易武高山寨
高山是易武茶園生態最好的村寨之一,也是易武各村寨中茶樹沒有被大面積矮化過的村寨。高山寨是一個主要由彝族構成的村寨,當地人稱之為“香堂人”,是這里的本族,先于漢來到這邊土地,開荒、種植、管理茶葉。
而高山人管理茶園,歷來注重生態保護,不把茶園周圍的大樹砍掉,不過度修建茶樹,不施肥,不打農藥,和自然和諧共生,融為一體。高山茶和易武其他村寨的茶品質外形都略有不同,高山茶香氣高揚,茶湯滋味濃厚,飽滿,內質豐富。
2012年易武斗茶會上,在以村寨為單位的毛茶評比中,高山茶以它獨特的口感及優異的品質贏得了評委的青睞,獲得了當年的第一名。
易武刮風寨
刮風寨是易武鄉麻黑村委會的一個瑤族聚居村寨,距易武鄉政府32公里,距老撾邊界僅2公里。國土面積2.74平方公里,海拔1203米,年平均氣溫17.00℃,年降水量2100毫米,現有耕地2663畝,林地447畝。刮風寨茶山在易武七寨中海拔最高,在1700米左右,也是七寨中產茶最少的一個寨子,老茶樹的保留也最為完整。
公路是直到2001年才修通的,之前基本屬于一個與世隔絕的瑤族村落。2007年全村經濟總收入145.0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362元,農民收入主要以茶葉為主。
全村下轄3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23戶。人口668人,其中農業人口668人。刮風寨居住的全是瑤族,屬于藍靛瑤。這一支系在中國已經很少很少了。
優越的自然條造就了刮風寨獨特的口味,這里生長的幾乎都是樹齡上百年的古茶樹,高的有5、6米高。以前這里的瑤族根本不知道怎樣制茶,后來通過茶商學習的。
不過由于技術原因,好原料在茶農殺青時經常弄糊,帶煙火味。當然這點缺陷不能掩蓋刮風寨古樹茶的優秀!刮風寨的茶,無論外形、感覺、香氣都與一般意義上的易武茶有所不同,茶湯比麻黑、落水洞一帶的滋味要濃烈很多,有一定的野性,蜜香混合花香,香氣很足。有一種很獨特的香氣。由于茸毫很多,初湯稍顯渾濁,茶湯顏色較深?诟屑毮來樆,稍有霸氣。和丁家寨的也不一樣,回甘很持久,越到后面,甜味越足.
刮風寨比其他易武茶茶氣足,底蘊厚,回甘生津力更強,比其他寨子的易武茶特點更鮮明。
易武落水洞
落水洞茶向來以香揚水柔聞名于世,是公認的易武茶高品質的代表。落水洞寨子屬于麻黑村委會,距離村委會2公里,距離易武8公里,落水洞是麻黑村委會古樹茶的中心產區,其村寨周圍幾棵數百年的古茶樹讓這里名聲大噪。
落水洞茶出名不僅僅只依靠這里的古茶樹及生態資源,更源于落水洞人對茶的認真,對管理茶園的講究,對采摘的規范,對制茶工藝的嚴謹。
2013年易武第三屆斗茶會上,以寨子為單位的毛茶比賽中,落水洞茶品質量優越,手藝技高一籌,一舉拿下了這一次比賽的冠軍。這是對一直堅持做好茶的落水洞人最好的肯定。
易武彎弓
茶馬古道上的“彎弓大寨過去有四百多戶人家,是漫撒山最大的寨子”。
彎弓茶園的茶是易武茶中最貴的幾個地方之一,采摘這里的每一片茶葉必須得戰勝蚊蟲、戰勝寂寞、戰勝勞累,翻越遮天蔽日的森林,跨過瘴氣疊生的彎弓河,再駕駛摩托冒著生命危險在濕滑的林間小道上穿梭,最后才能將這一點點大山精華呈在茶客的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