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普洱茶文化 > 專供西藏佛寺,寶焰牌內飛,80年代珍貴末代緊茶再現!
2017年05月21日

專供西藏佛寺,寶焰牌內飛,80年代珍貴末代緊茶再現!

在【普洱藏家】與創始人魯文鋒先生喝茶的時候,有幸遇到了鄧時海先生來做客!就想起,前不久,聽茶友談到過“緊茶”,不太明白,就詢問了鄧時海先生!鄧時海先生說得到:他所了解到的,緊茶就有“鼎興緊茶、勐景緊茶、班禪緊茶!

種類過多,時間有限,于是就草草的淺談了一會兒。臨走時,鄧時海先生告訴我,在他編寫的《普洱茶》一書中,有關于普洱緊茶的介紹!感興趣可以去看看!

我將收集的資料,整理成文,分享給各位茶友~

“田罷,子虛過詫烏有先生”是二干多年前,司馬相如在他的《子虛之賦》中所記載的。大意是說:打完獵,子虛去烏有先生家里喝茶。大意是說:打完獵,子虛去烏有先生家里喝茶。

詫字即是沱字(莊晚芳著《中國茶史散論》34頁,莊文“詫”作“姹”),為何在當時將茶稱為詫(姹),是因為當時的詫(姹)是將茶青揉成一坨一坨的團茶而得名。

也許是因茶與水是分不開的關系,因而將姹字去言(女)從水,寫成沱字吧!又有一句順口溜是這樣的, “下關風、沱江水”,是說以下關的風吹干普洱茶,以沱江的水沖泡,其味道香醇甘美,因而得名為沱茶。盛易祥。

不管沱茶之名何時有,但沱團的茶型卻是有幾千年歷史了!

云南普洱茶制作工序,繼承了中國茶葉古老傳統方法,保有了沱團獨特風格。同時也發揮了淪團的越陳越香、古意盎然的風味。

在目前精致文化時代中,講究淡雅品味,追求古樸感性,普洱茶有一股思古之幽情,也即是21世紀文化返璞歸真的中心精神,普洱茶因此而成為中國茶中之茶!

普洱茶的形狀有多種,其中做成圓形饅頭狀的,就叫做沱茶。在沱茶發展演變過程中,有用嫩芽為茶菁,也有以老葉為茶菁的。

因為以嫩芽茶菁揉成緊團時,會非常緊密結實,在干燥過程中,不容易干透(陳以義著《普洱茶史的考證》3頁),所以改進做成碗形,成圓體凹狀,便于烘干。

而老葉茶菁擰成緊團,因為葉身較硬,葉面大,甚至還摻有梗條,所以整個茶團比較松散,容易干透,即做成香菇型。為了兩者在命名上區別,凹碗狀的叫沱茶,而香菇型的就叫做緊茶了。

目前在云南的普洱茶廠,沱茶的生產占了很大的比例,市面上的貨源也十分充足。從1 967年開始,云南勐海茶廠將緊茶用的茶菁,改做成磚茶。

由原來圓體的緊茶改做為長方形的磚茶(陳宗懋主編《中國茶經》 422頁),正統的老葉茶菁緊茶,似乎要消失了。

一些剩余的老舊緊茶,已經成為收藏者的最愛。20世紀80年代初云南下關茶廠,專門為西藏班禪活佛,制造了一批專用緊茶,

是采用新樹茶著作為原料,都貼上了“寶焰牌”內飛,產品不多,同時也并沒上市銷售,只供西藏佛寺專用。

幾年以前,有一位喜歡而懂得普洱茶的中醫師,曾經以新臺幣萬元一團的高價,收買老舊的緊茶。

老舊的緊茶除了有純正品味外,特別具有中醫高價值療效,據說能降低膽固醇,有補氣抗癌功能,并傳為佳話。

最近在臺灣的茶葉市面上又發現有這種萬元緊茶出售,而且價格很合理。聽說是臺北市某茶行,到香港的老茶莊挖出來的,至于數量多少并不清楚,而貨色確實是干載難逢,可遇不可求的好普洱茶。

看到這些緊茶,在十分驚喜之余,鄧時海先生稱為“末代緊茶”,以表示珍貴。

這批末代緊茶,初步推測有七十年以上的陳期,是目前在市面上能買到最老的緊茶了。摻雜在其中,有生茶和熟茶兩類,有的因年代長久,已經自然松散解體了。

這批緊茶不論是原料、制作、貯存都非常好,可以推薦普洱茶界作為品茗及收藏的珍品。此批緊茶,極可能是留在市面上最后的老舊緊茶。

這些年來,偶然在市面上看到一兩團緊茶,有老的和新的,都被視為奇貨,待價而沽,而且都說由收藏者手中流出來的。其實那老的,就是從這批緊茶中流出來的。

而新的就是20世紀80年代西藏班禪的專用品,是下關茶廣的存貨,也已經消耗殆盡。近來又再新生產少量生緊茶,都是為了應時之需。
 12948210_113058320141_2.jpg 
 
 yunzixua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