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普洱茶文化 > 它創立于1921年,如今卻僅剩不過10來餅圓茶
2017年05月21日

它創立于1921年,如今卻僅剩不過10來餅圓茶

在普洱茶歷史中,大家都知道六大茶 山一直在扮演著極重要角色,其中五大茶山又稱為“易武茶區”。其實從元明到清中,都是以五大茶山最聞名,即曼松山、曼拱山、曼磚山、易武山、牛滾塘半山和曼臘半山,以上合和為五大茶山。

其中曼松山、曼拱山、曼磚山、牛滾塘半山,三座半茶山合為“倚邦茶區”。在清朝中期之前,都是以倚邦茶區所生產的普洱茶量最多,譽為品質最好的。五大茶山加上攸樂山(孔明山),后來就稱為六大茶山。

清朝初期,曾經有石屏人涌到倚邦“奔茶山”熱潮。在此之前的明末時候,就已經有大批四川省茶農遷到此地,他們將小葉種茶種引進倚邦茶區。

“倚邦茶樹比易武低矮、葉小、芽細、命短、特嫩性差”(《版納文史資料選輯》4,第34頁)。所以倚邦茶區是云南省內最早種植小葉種茶的茶山。

小葉種普洱茶比較適合四川及北方人的口感,尤其是以一級細嫩芽頭制成新鮮的普洱女兒青茶,以及最著名的人頭金瓜貢茶,備受大觀園和北方宮廷大內的青睞。

“倚邦貢茶:歷史上皇帝令茶山要向朝廷納一項茶葉,稱之為貢茶,年約百擔之多,都全靠人背馬馱運至昆明”(《版納文史資料選輯》4,第16頁)。

乾隆初期這里人口約有八九萬之多,都是過著與普洱茶有關的生活。倚邦茶區有四個 非常繁華的“集鎮”,那是倚邦街、曼拱街、曼磚街、牛滾塘街。

而以倚邦街為中心,其銜接了倚邦茶區順暢的交通,成為茶馬交易最熱鬧的街道。

這種繁華景象,一直到了光緒三十一年,隨整體云南普洱事業急速沒落,主要是清朝末期政力治安不彰,形成官僚、惡霸、地主殘酷的壓迫剝削;衛生惡化,疾病流行傳染,茶品無法生產,即使做好的茶,也不能安全運送銷售,所有茶莊都紛紛停業。

江山經過改朝換代,到了20世紀10年代,重劃行政區之下,開劈新道路,有利于易武山的開發而促進繁華。整體普洱茶交易營運,轉到了易武山,倚邦方面則日漸沒落,倚邦街上只留有居民一百三十多戶,人口已不過千人。

“本號開設倚邦大街揀提透心凈細尖茶發客貴商光顧者請認明內票為記”,這是每一餅楊聘圓茶內飛所寫明的文字。

楊聘號茶莊大約于1 921年開設在倚邦鎮大街上。

至于其制茶、經營以及茶莊的興起與衰落,找不到更詳細資料,只有留下的圓茶十來餅,是唯一楊騁號茶莊的歷史證物。

楊聘圓茶餅身比較小,直徑只有1 9厘米,每餅約280克。

每餅有一張5厘米 X 6.8厘米立式內飛,白底紅字內文有楊聘號等三十三字。

餅面顏色暗栗,條索細小有細梗,黃芽油光。茶湯青香,水薄微酸,是典型的倚邦小葉種普洱茶品特性。
 7dit32.jpg 
 
 yunzixua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