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普洱茶文化 > 普洱茶1000多年的歷史起點在哪里?(2)
2017年05月21日

普洱茶1000多年的歷史起點在哪里?(2)

勐令·芹菜塘

芹菜塘古茶園

勐令芹菜塘這個地名景東人幾乎都知道,芹菜塘地勢雖然平,海拔仍有1870米,在大無量山這個海拔高度,平也好,陡也好,是一定能找到古茶樹的。芹菜塘有兩個較大的自然村,芹菜塘村和大村,兩個村現居住的幾乎都是漢族,相距約1千米,都有古茶樹。

大村三百年以上的古茶樹還有10多棵都在地埂上,地埂上最大的一棵茶王樹樹圍有1.8米,這棵大茶王旁邊的幾棵大茶樹圍徑也在1.4米以上,村民住家旁邊還有民國時期留下的茶樹上百棵,看得出來大村種茶的歷史很長久。

大朝山東鎮·榨房

大朝山東鎮村村寨寨都有茶,在眾多的茶村中,有一個村的茶是價格高還極難買到的,那就是榨房村的茶。榨房產的茶,不知是土壤還是品種的原因,帶有一種幽雅的山花香,茶湯香氣掛杯持久,茶湯入口如同含有一花瓣在口中馥郁芬芳。

不知是不是因為榨房這片地種出來的茶帶有特殊香氣的緣故,1958年永秀鄉開始發展首批新茶園,榨房便被選中,當然茶種仍是用榨房栗家茶地的,這首批茶種了約100畝,現在茶樹已長成小碗口粗,從葉片上看這100多畝茶好像不止一個品種。

花椒村地埂上有大茶王

在無量山,村寨越偏遠,藏得越深,則村寨越古老,花椒村至少在明代以前已有彝族人居住,地埂上有大茶王,走進花椒村就看見地埂上稀稀散散地立著二三十棵古茶樹,其中有五六棵很醒目的大茶王已不是300年、400年樹齡能說下的,最大的那兩棵茶王枝葉濃密遠看像個巨大的樹垛,上去五六個人采茶,只見樹枝晃卻不見采茶人。

從古茶樹的分布和留有情況來看,1910年之前,三倉中迤倉的茶樹是最多的,迤倉是烏蠻的故地,茶樹鎖地埂乃蒙樂山古風,是南詔時烏蠻人留下的農業文明。烏蠻的后裔倮倮人今天仍居住在迤倉,迤倉至少一千年以前已在種茶,遺憾的是迤倉現已找不到500年以上的大茶樹,老人們說,1958年以前,有幾棵比水桶還粗的大茶王,后來整地時被砍了。

邦崴有3000多畝生態茶園,是無量山腹地少有人知曉的大茶區。

邦崴有12個自然村,300多戶人家,90%為倮倮人,倮倮人是無量山的千年茶農,倮倮人居住過的村寨都有古茶樹。邦崴村村有古茶樹、村村有新茶園,但邦崴路況不好,去邦崴看古茶樹、看新茶園主要靠步行。進到邦崴一定要去劉家村看看,邦崴古茶樹最多的是劉家村,文龍鎮最大的古茶樹在劉家村,無量山東部的頭號茶王也在劉家村。

劉家村百年左右的茶樹數不清,300年以上的古茶樹保存下來的還有上百棵,這些300年以上的古茶樹幾乎全都對著大尖山主峰。

文龍是景東縣的歷史茶區,1949年以前文龍境內高海拔的山區村寨,村村都在種茶,新中國成立后,景東縣政府規劃的第一個產業便是茶葉,在山區原來茶園較多的村寨,迅速擴建新茶園,還建起了初制所。

隨著茶葉農場茶園面積茶葉產量的增加,景東縣政府又在文龍鄉大龍街建了個茶葉精加工廠,即文龍茶廠。茶廠村現在有500多畝茶園,文龍人稱這片大茶園為胡家山大茶園,這片茶園因為是做過專業規劃的茶園,看上去景觀價值很高,片區隔劃合理,有路有道,層層茶畦隨著地形的起伏展現出優美的曲線,正看側看都有起伏的韻律感。

當我們在聊普洱茶歷史的時候,《蠻書》中寫到的“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總是無法繞過,雖然只是簡短的一句描述,卻讓我們在談論普洱茶漫長歷史時有跡可循。

詹英佩老師深入無量山的各個村寨考察3年后,才有了《茶出銀生城界諸山-無量山》,更多精彩內容,大家可以購買查閱。

作者簡介

詹英佩女,昆明人,1986年畢業于云南廣播電視大學經濟系,云南政協報《觀察周刊》記者,云南省茶業協會、昆明民族茶文化促進會會員。自2000年以來,一直致力于云南普洱茶歷史、古茶山歷史和茶馬古道的研究和考察。
 puer12.jpg 
 
 yunzixua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