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的官吏樊綽在公元864年寫了一本有關南詔國國情的書--《蠻書》,為我們留下了20多個有關南詔國種茶、飲茶的文字:“茶出銀生城界諸山,散收,無采造法,蒙舍蠻以椒、姜、桂和烹而飲之”。
這20多個字成為我們今天研究南詔國茶葉歷史的重要資料,它讓我們知道了南詔國當時有個很有名的茶叫銀生茶,且銀生茶與銀生城有關,產在離銀生城不遠的諸山。銀生城是南詔國銀生節度的駐地,銀生城在今天的景東縣城地界,它距清代普洱府的府城(寧洱)只有100多千米,普洱府和它管轄的六大茶山在南詔國時期屬銀生節度使管轄。
銀生城背靠無量山,正對哀牢山,離銀生城不遠的無量山、哀牢山現在保留下的600年以上樹齡人工栽培的古茶樹幾乎全在海拔1800~2100米之間的冷涼地帶,這個海拔線的冷涼地帶正是南詔國時期、大理國時期氐羌系半農半牧的烏蠻們居住的區域!毒皷|縣志》《鎮沅縣志》《思茅縣志》都記載烏蠻是最早進入無量山、哀牢山高寒山區的族人,唐代初年或更早他們已在無量山、哀牢山山區居住,《蠻書》所說的銀生城界諸山產的銀生茶正是烏蠻所種。
瀾滄江東岸的景東、鎮沅、景谷、南澗、南華、雙柏的無量山、哀牢山海拔1800米以上的村寨地埂上都能看到600年以上的大茶樹,這說明南詔國時期、大理國時期銀生城附近山區的烏蠻家家戶戶都在種茶。
從目前無量山、哀牢山北段幾個縣留存下來的500年、600年以上的古茶樹來判斷,南詔國時期銀生城界諸山產的銀生茶至少有兩個特點:一是產自高海拔地區;二是茶湯喝起來帶有明顯的花香,這是原產地的環境、茶樹品種決定的,沒有特點不可能聲名遠播,不可能進王宮,更不可能載入史冊。
烏蠻在高山上居住種茶
一個有規律的現象,無量山和哀牢山的北段,景東、鎮沅、雙柏、南華、景谷等縣凡海拔1800米以上的村寨幾乎都能找到樹圍超過150厘米或樹齡超過500年以上的人工栽培古茶樹,尤其是那些樹圍在180厘米以上的大茶王所在的地點海拔大都超過1900米。
地埂茶透出的歷史信息
景東哀牢山花山鎮地埂上的古茶樹
經歷長期的實地考察,筆者窺見了一個很有規律的現象,那些600年以上、1000年以上樹齡或是樹圍超過180厘米的古茶王95%的數量都種在臺地的地埂上。
圍著銀生城的蒙樂山(無量山)、哀牢山今天保存下來的600~1500年的古茶樹幾乎全都在地埂上,由此可斷定,南詔時期銀生城界諸山的銀生茶種在地埂上。不僅無量山和哀牢山在瀾滄江西岸今臨滄地區烏蠻及其后裔住過的村寨600年至1500年的古茶樹也同樣在地埂上,這說明1000多年前南詔國時期茶樹圍地埂已不是某個小片區某個族群獨有的種茶法,糧茶套種、茶樹圍地埂是南詔國產茶區通行的種茶法,是南詔國創立推廣的山區農業綜合種植開發技術。
溫竹的古茶樹大部分都在瓦渡科山的主峰下,瓦渡科山是溫竹最高的山,封頂超過2500米。
窩落箐八個自然村就分散在瓦科渡山下,八個村寨海拔咋1800~1900米之間,村村寨寨都有古茶樹。蒙化人進溫竹窩落箐定居是明末清初的事,在蒙化人遷來之前,瓦渡科山一帶應有侎俐人或拉祜人、倮倮人住過,瓦渡科這個地名應是侎俐人留下的。
窩落箐地埂上的古茶樹
在蒙化人、漢人沒有遷入瓦渡科山之前,瓦渡科山居住的是烏蠻系的侎俐人、倮倮人,地埂上種茶是烏蠻人首創的,南詔國時期瓦渡科山已有烏蠻人的村寨,烏蠻人已在地埂上種滿茶樹!安璩鲢y生城界諸山”瓦科渡山下的窩落箐到銀生古城僅有60千米路,這諸山中有瓦渡科山可下定論。
文冒的大茶王,銀生茶在此
文冒最高的村是綠山村,海拔1950米,這是古代烏蠻系的族群定居的海拔高度,倮倮人、侎俐人是綠山村最早的居住民,綠山村一千年前地埂上就種過茶。綠山村被茶樹圍著但都是古茶園沒有新茶園,村子四周的臺地的地埂上很整齊地排列著古茶樹,這些古茶樹的樹圍大多在100厘米以上,南詔國時期烏蠻留下的種茶法完整地保存著,綠山村留存著一棵茶王樹,樹圍已超過170厘米,這棵茶王樹葉片較小是無量山本地種,沖泡后茶湯入口帶有山花香,這種山花香是無量山古茶樹特有的香氣。這棵茶王樹現在為綠山村最大的一棵茶樹。
林街鄉
磨刀河村
研究云南茶葉史、茶葉品種,磨刀河是個一定要去的地方,這個古茶村是無量山天然的茶葉歷史展覽館,在這里能窺見1200年前烏蠻們是如何種茶。
磨刀河村烏蠻留下的銀生茶都在地埂上,南詔國時期糧茶套種的歷史畫面留在這里
磨刀河村一排排一列列的大茶王,還原出了“茶出銀生城界諸山”的場景,走進磨刀河站在大茶王下,不用人講都能讀懂1200年前唐人樊綽在《蠻書》中說的“茶出銀生城界諸山”。
箐頭
箐頭靚景,茶園奏出音、詩、畫
箐頭村就在二無量山,1958年以后二無量山成為景東縣發展新茶園的重點區,箐頭每年都在新增茶地,龍樹山大茶園、蘇家村大茶園相繼建成,面積都超過600畝。箐頭最漂亮的生態茶園當屬1980年以后建成的魚塘洼子和燒炭洼子大茶園。
兩片茶園鄰近已連攏在一起,有一千米寬,帶弧線的茶行,在洼地里旋升,接近山頂又與樹林相連,遠遠望去綠色蓋碗整個山洼,大洼子彌散著清香,安靜、清幽,畦邊弧線優美、潤眼悅目。盛易祥。
福景鎮
公平村
公平500年以上的古茶樹都在海拔1880~2100米之間臺地的地埂上,這個海拔高度是一千多年前半農半牧的烏蠻人建村寨定居的高度,可以斷定南詔時期已有烏蠻在背娃娃山下的公平一帶定居牧耕、種茶。公平村委會現有8個自然村全為彝族蒙化人,8個自然村有5個村有樹齡超過300年的古茶樹。
公平轎頂山
公平到岔河鳳冠山到林街丁帕都有古道相連,丁帕-磨刀河-公平-鳳冠山這幾個古村在一條近高的海拔線上,這幾個古村都地處無量山主峰段,村村都有500年、800年以上的古茶樹,1000多年前,這幾個古村處落地是南詔銀生城的核心產區中心產區。
公平村委會最遠的村是大平掌村,大平掌村留存下來的200年以上的古茶樹不下200棵,其中樹齡500年以上樹干圍徑超過140厘米的還有七八棵,這些古茶樹在房屋前后古道兩邊臺地的地埂上,屬烏蠻種茶法,古道邊臺地的地埂上最大的一棵茶王樹其圍徑已超過2.1米,在它旁邊還有兩個樹齡相近圍徑相近的已被攔腰砍斷的茶王樹樁,大平掌村這棵幸存的大茶王離銀生古城直線距離僅有30多千米,說銀生茶不能漏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