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普洱茶文化 > 觀普洱的歷史,看倉儲的變化
2017年05月21日

觀普洱的歷史,看倉儲的變化

干倉派和濕倉派
談到普洱的存放倉儲,相信是這幾年來最具爭議的話題。其實這個話題的爭論并不復雜,就是普洱的存放是干倉存放還是入倉存放之間的爭論。

那為何簡單的問題回發展到如今復雜的局面,甚至有談“倉”色變之現象?

特別是支持入倉存放這觀點的人,心里更是有苦說不出,即使是支持進倉的茶友,茶商,也不敢回應。這是為何? 其實就是干倉存放支持者,站在食品衛生角度,如今已引領潮流。

而入倉支持者的觀點幾乎也是明確的,他站在普洱傳統市場--香港,入倉存放普洱有數十年歷史,現今能看到的陳年茶品都是從香港流傳出來的,由此入倉存放幾乎得到歷史的驗證。

其實如果能用心思考,你會發現,不管的干倉支持者還是入倉支持者都有存在偏激的現象。

高濕度和劣質倉

我覺得并不僅僅是個人觀點的不同,而是普洱發展過程中本來就存在模糊,而且市場對“倉”的不了解。 有些干倉支持者談到“倉”就聞聲色變,決不妥協,仔細一想你說普洱茶陳化過程中不放在倉庫,放在哪里? 還有市場上嚴重存在用年份不過的茶品,入輕倉的茶品來當干倉茶品,虛假年份來欺騙干倉擁護者,這豈不是得不嘗失,所以幾乎應該理性看待入倉茶。

其實在兩者觀點爭論不休,但還是有共同點的:大家還是支持普洱是需要后陳化達到越陳越香,而陳化過程中是需要空氣很濕度的。

只有具備上面的兩個存放條件,普洱在陳化過程中才能去掉苦澀,進行氧化達到越陳越香的境界。 當然物極必反,如果儲藏普洱的環境衛生差,濕度高回引起霉變只現象,做為健康飲品,這幾乎也是不應該的。

由此兩者的爭論就不應該放在入倉與不入倉的觀點上,應該是存放環境和濕度高低之間的探討。

我的倉儲觀點

那在我們現今能品試到存世數十載的普洱茶品中又是如何存放出來的,又是在什么條件下產生的? 相信這是我們最想了解的,只要清楚前人存放茶品的倉儲情況,就不難藏出越陳越香的老茶。其實如果我們能認真看待普洱的歷史演變,會發現普洱的陳化歷史并不是生來具有的,也并不是數十年不變的,而是隨著社會的變化而改變的。

由此我們只要搞清普洱近代史的演變,相信我們會對現在普洱的存放過程有新的認識,也能少走彎路藏出越陳越香的普洱茶來。而不應該只在茶品上找結果,特別是經過這幾年的干倉思想引導下,是有部分的茶品得到很好的證明,但同樣有很多茶品在干倉條件下存放幾年后也并不近人意。當然同樣有部分茶品在傳統的入倉存放出來也不如意。

這是為何?我想這就是我們對倉儲不過了解,特別是社會的變化引起普洱原產地,種植,制做的變化,而我們的倉儲沒有隨著茶葉的變化和人的品飲習慣的變化而轉變,反而是在干倉和入倉的迷失中爭論不下。盛易祥普洱茶。

所以我們應該綜觀普洱近代發展,看倉儲條件的演變,踩在前人的腳步中去找突破。 當然這也只是我的個人觀點,不一定是對的,但筆者愿意為普洱發展添磚加瓦。

從每個時代存留下的茶品入手

我們看普洱近代歷史發展,除了一些前人的點滴經驗外,只有從每個時代存留下的茶品入手了。

早期的普洱是沒有越陳越香之概念的,但在普洱的幾百年發展下來由于新茶“味最釅”到后來還是有存放能去苦澀的意識的。在能看到存留下來的茶品除了清宮的一些存檔藏品外,只有解放前民國時期生產的普洱(現稱古董茶,號級茶)了, 當大家仔細研究存留下來的這些茶品回發現大部分都很干凈,餅面條索清晰明亮并沒有發現由于濕度高而引起的霉變,白霉的現象。 泡出來湯色鮮紅透亮,茶底也很鮮活,明顯看得出來當時的倉儲是很干凈的。當然也有少部分茶因為存放不當出現霉變,但比例是很少的,起碼比后來的比例是少得多。這是為何?

我們幾乎可以從當時云南的普洱種植方式,制茶工藝,生產狀況等方面找出一些結果。當時的茶莊主要是分布在古六大茶山易武和勐海地區,生產規模都是按茶莊的形式存在,按現在的叫法就是個體戶,由于當時的交通是不方便的,那茶莊都是即地取材,生產當地的茶。如現在能看到的號級茶品福元昌,同昌號,宋聘號等設在易武的茶號出品的茶餅無不在內飛標注開設在易武,采正山茶揉造的字眼。

而當時在云南各大茶區的茶園都是屬古式茶園,種植密度小,很多茶樹都是幾百年的大茶樹。采自大茶樹的茶質感濃郁,且采用傳統手工殺青,陽光曬青和用石模壓制而成。即使新茶的苦澀度并不會太高,所以當這時候的茶賣到當時主要銷售地--香港,只要存放上幾年就可以泡出香港人喜歡有湯色的茶。 所以這段時間的茶品都不需要刻意地入倉處理,都是在自然的條件下陳化的,不完全沒有人工加濕促進陳化只現象。 因此才有現今我們能看到較為干倉起碼不同于后面由于人工加濕,地倉倉儲加速陳化而出現的霉變,白霉只現象。

再看解放后的普洱發展對倉儲產生的影響。解放后公私合營,茶廠歸國家所有,而當時的茶葉生產主要是兩大國營茶廠,就是勐海茶場和下關茶廠。 而當時銷到香港的茶品又主要是勐海茶廠的茶品,下關茶廠以邊銷為主。

在市場能看到的當時的茶品--紅印,藍。ìF稱印級茶),倉儲都很不錯。 由此結合歷史記載可看出,在50-60年代,勐海地區還沒有大規模種植的臺地茶,茶廠同樣是就地取材采用當地的茶青生產餅茶。 當然不排除由于勐海地區由于還沒有大規模開發茶園,有到兩三百里外的古六山收購茶青來茶廠壓制。 而當時所能收購到的茶青當然都是古式茶園的大樹茶,所以這段時間生產的茶品苦澀度也是相對較低的,由此也并不需要刻意地人為加速陳化。

當時間到了60---70年代,由于社會的發展和思想觀點的變化。在提倡高產量的背景下開始大規模開發新式茶園,提高茶樹的種植密度,甚至有砍老茶樹換新茶樹的情況,以達到提高茶產量的目的。新式茶園所采的茶這就現在我們所稱的臺地茶。

到了70-80年代,新園茶園開始量產,加上國家計劃經濟的開始。 為了有效控制普洱茶標準化生產,以穩定出口,當時唯一有茶葉出口權的中茶公司為下屬的茶廠制定拼配茶號,這就是現在市場最有影響力的七子餅。 勐海茶廠的7532 ,7542等茶號的七子餅都是在這個背景下產生的,而拼配方式就是按茶青的粗細來拼配。 茶葉的條索越細等級就越高,殊不知這個標準是綠茶等級的標準,而普洱茶大家都知道大樹茶相對臺地茶是較粗的。由此大量拼配當時產量漸漸增大的臺地茶,相反大樹茶切由于葉大梗粗成了達不到標準的級外茶,被打入冷宮。 這也就是為什么原來大樹茶的主產地---古六山,會被人遺忘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