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關茶廠50年代初改采非傳統緊壓茶加工所用之壓茶石鼓,嘗試以金屬模蒸壓茶葉成茶餅,因是以機器直接加壓金屬模具,所以餅身非常堅硬、餅身平邊平底,背面產生餅模氣孔的釘紋,遂稱為“鐵餅”。
因餅身太過堅硬,陳化程度緩慢,當初遭受茶業商賈對于質量評定不佳的這幾批鐵餅,如今50多年的陳期,卻有如30多年七子餅的霸勁。
其茶香優雅內斂,茶氣強勁飽滿,有陳年老韻卻又不失其甘甜滋味,經久耐泡,這幾批圓茶鐵餅,只要倉儲良好,餅面油亮而餅身未受潮的話,加上壓附八中內飛及美術字體之外包紙,是一值得收藏之好茶。
圓茶鐵餅從其外包紙印刷油墨之顏色,八中茶之“茶”字有紅、綠、黃三種,遂有紅印鐵餅、綠印鐵餅(也稱藍印鐵餅)、黃印鐵餅之稱謂。
外包紙有“中國茶葉 公司云南省公司”及“中茶牌圓茶”字樣,其中紅印鐵餅為宋體字印刷,酷似大字紅印,油墨較豬肝紅色。藍印鐵餅和黃印鐵餅為美術字體印刷。
圓茶鐵餅均是竹筒包裝,筒身以竹皮捆綁,其中藍印鐵餅從其外包紙油墨印刷及品飲發現生產有三、四批以上。
八中茶的“茶”字有深綠色、淺綠色、熒光綠、印刷字體也有大小之分,所采用的茶菁都是勐海茶區。
滋味純正、樟香茶韻、茶氣至今仍強勁飽滿、苦澀味已褪,飲至第三泡,即因為茶氣強勁而發汗,是下關茶廠里最好又最老的茶,有機會的話,可以多收藏一些自己飲用,只不過數量愈來愈少,真是可遇不可求,只能隨緣了。盛易祥。
二、70年代的中茶牌簡體字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一直到1972年下關茶廠才恢復七子餅茶的生產,同年“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云南省茶葉分公司”成立,所生產的七子餅茶,外包紙有部分字體出現簡體字。
其中“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云南省分公司”兩個印刷 版本 中的“國”“產”“進”“葉”出現簡體字 。
另一“中國云南七子餅茶”、“云南省下關茶廠出品”版本也出現“國”“云”“關”“廠”的簡體字。
單就中茶牌簡體字外包紙印刷字體及形式,就出現三種不同印刷有“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云南省茶葉分公司”及“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云南省分公司”和“云南省下關茶廠出品”,分別有19、17、9字不同印刷,其紙質大多帶有纖維條絲。
要從其印刷包裝紙及茶葉品飲評斷中茶牌簡體字青餅應有五、六批以上。
其茶面條索較粗碩,有別于中茶牌繁體字的茶面較緊實細密(也有較早的中茶牌繁體字如簡體字茶面粗碩),芽條勻整、湯色栗紅明亮、滋味純正回甘,采用牛皮紙筒包裝,內附一張筒票,生產期從1972年一直至1978年左右。
如果說“文革青餅”最具代表性的茶品是什么?應歸中茶牌簡體字莫屬了。
文化大革命期間1966年至1975年才有簡體字出現,市場上號稱“文革青餅”者很多是牛頭不對馬嘴,胡亂吹噓的宣傳手法,真相是愈辯愈明。
如果列出文革時期青餅,老茶客周大豐先生認為1960至1970年代廣云貢餅、中茶牌簡體字及1970年代中期以前勐海茶廠所生產的七子黃印系列、7572及大口中73青餅勉強人列吧!
下關茶廠另一款中茶牌簡體字,編號8653,延續中茶牌簡體字所生產的大宗茶品,期間應從1970年代末期一直生產至1990年代。
1994年,由云南省下關茶廠等公司發起,經省體改委批準掛牌成立“云南下關沱茶股份有限公司”正式邁向民營化。
三、80年代的中茶牌簡體字
中茶牌繁體字青餅,延續簡體字 之牛皮紙簡包裝,外包紙字體一律更改為繁體字成為“云南七子餅茶”、“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云南省茶葉公司”字樣印 刷,內附一張筒票,較前期的繁體字,牛皮紙質較油光,較后期接近1980年代末期牛皮紙質為較粗糙厚紙。
到了1980年末期及1990年初期生產的繁體青餅,甚至無外包紙包裝,還有的壓附“中茶牌注冊之八中茶商標及云南省下關茶廠出品字”字樣之內飛。
從1970年代末期一直到1990年代生產中茶牌繁體究竟有多少批呢?除上述從包裝、紙質分辨之外,還需對比品茗才能分辨其前后期出來,還是需要有心人才能理出頭緒,找到心目中理想的好茶,誰能有把握從“九繁圖”中一眼就能分辨先后呢?
正考驗天下諸多茶友的評鑒功力。另外,中茶繁也出現過熟餅紙簡、竹簡包裝都有,應是1980年代后期產品,從外觀上看不出來,一聞才知是熟餅,數量較少。
中茶牌繁體字有青餅,陳放至今,較早期屬70年代后期者,茶韻有如中茶簡體般,苦澀已退。
倉儲良好的干倉茶或輕入倉茶,帶花蜜香茶香、湯色暗粟,葉底轉紅,回甘生津,是品質不錯的下關茶廠第三種代表性茶品。
或許正因為生產了很多批次的中茶繁,大家混淆、搞不清楚那批茶,所以以陳期二十余年的餅茶,其價格可算物超所值、物美價廉,是很值得品飲珍藏的另一種選擇。
收藏普洱需要眼光獨到、專業、前瞻、經驗、陳放普洱需要良好的空間、環境,加上溫度、濕度的適合陳化及長時間自然發酵,“欲速則不達”是一片普洱好茶最佳的批注。
從以上剖析下關茶廠從50年代至80年代后期生產的優質餅茶,所謂普洱愈老愈好、愈陳愈佳,尤其倉儲良好之干倉茶更甚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