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南大葉種茶樹
云南大葉種茶樹是中國著名茶樹良種,是中國普洱茶的原生種。
云南大葉種茶葉形呈長橢圓形、橢圓或近倒披針形;茶葉面積(葉長*葉寬*0.7)在40至60平方厘米之間;樹齡可達數百年以至上千年,樹高可達10米以至20多米,樹型包括:喬木型、小喬木型、灌木型。
云南大葉種茶樹的代表性品種可以分為群體種、無性系品種兩個大類。
群體種:主要有:鳳慶大葉種、勐庫大葉種和勐海大葉種。
無性系品種:是以無性繁殖方式選育出來的云南大葉種的后代,如:云抗系、云選系等,被國家、省審定為良種。
在現行的普洱茶國家標準中,云南大葉種是普洱茶國標內唯一指定可用于生產、制作普洱茶成品茶的原料。
在普洱茶實際制作過程中,用于制作普洱茶的原料,還有云南中、小葉種曬青茶。如:倚邦、攸樂兩個茶山就是云南小葉種茶的優質產區。
二、大葉種和小葉種區分
1.形態區別
大葉種:葉大柔軟,葉面革質層較薄
小葉種:葉小脆硬,葉面革質層較厚
計算公式:葉面積=葉長×葉寬×0.7
(注:0.7為葉面積系數)
大葉種茶樹:葉面積≥40 c㎡
小葉種茶樹:葉面積≤20 c㎡
2.成分差異
茶葉中茶多酚、氨基酸、咖啡堿是形成茶葉內質主要理化成分之一。
茶多酚性味苦澀,氨基酸性味鮮而帶甜,咖啡堿其性味苦,是構成茶湯滋味和鮮爽度的重要物質。
茶多酚含量:大葉>中葉>小葉
氨基酸含量:中葉>小葉>大葉
咖啡堿含量:大葉>小葉>中葉
大葉種茶所含的茶多酚、咖啡堿等有效物質較多,制成的茶味道濃烈。小葉種的柵欄組織較多,胡蘿卜素、葉黃素總量高,這些物質可分解芳香物,所以小葉種可以制出高香的茶。
三、 古樹、大樹、小樹、臺地茶
云南大葉種茶按樹冠高度、枝干粗細、樹齡、生長情況又分為小樹、大樹,古樹和臺地茶。
樹齡小的茶樹,氮的代謝比較旺盛,生成的氨基酸、蛋白質、茶多酚等較多,茶比較鮮爽,但甘甜度稍差。
樹齡大的茶樹、碳的代謝更明顯,生成的單糖、寡糖、多糖、糖蛋白、蛋白聚糖和糖脂等較多,茶的苦澀度低、甘甜度好、醇厚度好。
普洱生茶的后發酵與茶葉含糖量密切相關,成熟一些的芽葉和樹齡大一些的茶樹芽葉會陳化得更好。
1. 原生型野生古樹
普洱茶原產區高山密林中從未經過人工訓化(季節性、固定手法的采摘)的喬木野生古茶樹。茶葉內可能含有一些對人體有害的物質,過于苦、寒,不宜盲目采收。
2. 馴化型(過渡型)野生古樹
靠近村落、馴化過程中的喬木野生古茶樹,經歷長期季節性和固定手法的采摘、制茶。其茶葉毒性逐漸弱化,植株形態和茶葉制品依然保留野生茶特征。
3. 栽培型古樹
各族先民于幾百年以至上千年前人工栽培的喬木古茶樹,長期拋荒,野放而少有人工干預,生長環境原生態,植株密度不高。既有大葉種,也有不少中、小葉種。
云南的栽培型古茶樹,樹齡大多數在200年至800年之間,始于漢晉,發展與唐宋,興盛于明清。盛易祥。
4. 栽培型大樹、小樹
民國期間人工栽培的小型喬木茶樹,以及1949年至1976年間人工栽培的小型喬木茶樹,在某些歷史時期由于有意或無奈而拋荒、野放,植株密度較低、人工管理不多。
近年也有采取有別于臺地茶園高密度種植的方式,以實生苗(有性繁殖)來建立接近原生態的低密度野放新茶園。
5. 栽培型臺地茶
1976年至1985年后大范圍、高密度種植的灌木狀茶樹,樹冠矮而密,品種依然是云南大葉種喬木茶樹。部分臺地茶園也采取接近原生態的方式管理。
四、 云南大葉種與阿薩姆種的淵源
阿薩姆是繼中國以后第二個商業茶葉生產地區。過去,關于世界茶源是中國還是印度一直有所爭論。
所謂阿薩姆種是1823年英國人羅伯特·布魯斯(R·Bruce) 在與中國交界的阿薩姆(Assam) 地區發現的類似野生大茶樹。
印度茶樹實際并非野生,而是由當地撣族或者中國云南景頗族從中國云南引種到印度的茶樹。英國東印度公司為了商業利益提出茶樹原產于印度的說法。
有哪些依據能證明印度阿薩姆種茶原產于云南大葉種茶呢?
(一)
中華茶文化研究員陶德臣認為,印度茶的來源有兩個途徑,一是野生的阿薩姆種,二是直接傳入的中國種。
據相關考證,阿薩姆的野生茶種是從中國云南省傳入的,阿薩姆和撣邦地區的制茶方法也是從中國傳入的。
隨著阿薩姆種茶樹培育的不斷發展,其特征更適宜開展紅茶生茶,后來阿薩姆紅茶產業開始興盛。
緬甸撣邦高原地區的傣泰民族和周邊國家的同源民族,自稱Tai ,中國:傣族;泰國、越南、柬埔寨:泰族;老撾:佬族;印度:阿薩姆族
(二)
中國著名植物學家張宏達幾番深入實地考察研究,斷定了印度阿薩姆種茶樹源自云南西南部。訂正阿薩姆茶原產地為中國,并將其中文名改為普洱茶種,也就是云南大葉種茶。
張宏達先生又從理論上證明,在中國分布的茶樹有完整的系統發育體系,提出茶樹、種茶、栽茶、制茶都不可能起源于印度。
后來,人們從茶樹的DNA測序也證明中國茶樹植物具有最多的遺傳多樣,充分表明中國是世界茶樹原產地。
(三)
中國茶葉專家在云南瀾滄的邦崴發現介于野生與栽培之間的過渡型茶樹,讓茶樹馴化鏈條進一步完整,從而更加坐實了栽培型茶樹起源中國。
1993年,“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來自9個國家和地區的181名專家學者,在普洱市瀾滄縣富東鄉邦崴村新寨現場,通過染色體組型將邦崴村古茶樹的核形與印度阿薩姆種的核形進行對比。
邦崴古茶樹的核形對稱性更高、更原始,印度阿薩姆種是從中國引入的人工栽培型分支品系。
臨滄市鳳慶縣小灣鎮錦秀村香竹箐古茶樹(樹高10米,主干直徑1.84米,樹齡約3200年,栽培型)
普洱市寧洱縣勐先鄉板山茶王樹 (樹高14米,主干直徑1.97米,樹齡約1700年,被認為是野生型)
(四)
阿薩姆,曾經是傣族建立的獨立王國,傣族在兩三千年前住在金沙江流域。后來南遷,在先秦兩漢建有哀牢國。再南遷,公元十世紀,南詔衰落,傣、泰、撣、佬民族開始勢力擴張。
13世紀,傣族在德宏的一支,北上占領孟養(今緬甸克欽邦),進而進入現印度東北地區,建立傣族阿洪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