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普洱茶文化 > 追溯歷史:熟茶發酵的七個階段
2017年05月21日

追溯歷史:熟茶發酵的七個階段

普洱熟茶,大家都耳熟能詳,以云南大葉種曬青毛茶為原料,經過渥堆發酵等工藝加工而成,大家對于這類茶知識簡直信手拈來,但是普洱熟茶的發酵歷史,卻少有人耳聞。今天我們從20世紀初的發酵開始講起,說一說神秘的普洱熟茶發酵。

1藏銷茶發酵

文獻最早見于1910的勐海恒春茶莊,主要用于緊茶發酵,當時的緊茶主要銷往西藏地區,數量十分可觀。

緊茶的制作并不復雜,每年冬天快到的時候,把之前收購積存的干燥青毛茶取出來,開灶蒸壓后,將茶葉裝進布袋,壓制成心型,不進行烘干,接著放在屋里的陰涼處,堆積發汗,大約發酵四十天,布袋發微熱,約40°C左右,袋內茶葉就算是已經發酵完畢了,此時解開布袋,取出緊茶,包上綿紙,就可以包裝定型了。

2濕水筑茶

“濕水筑茶”也稱為“佛海茶葉制法”,分為初制、再制兩道工序。

初制:茶農將采來的茶青放入鍋里炒,使其萎凋,接著將茶葉取出,放在竹席上揉捻,曬干或晾干后即可。

再制:將茶葉放進竹籃里面,放入竹籃時需要加少許的水,防止茶葉變干易脆。一個人站在竹籃外邊,逐次加茶,用拳頭或者用棒子搗壓,使茶葉變得緊密,這就是“筑茶”。接著分堆存放,任由茶葉自然發酵,自行干燥。

3濕倉快發酵

大家常聽的濕倉茶,就是潑水(溫水)濕茶快發酵的產物,早期港臺地區用于加速普洱茶青餅陳化。把茶放在濕氣較重的地方,例如地窖、防空洞、土房等環境,加快其發酵速度。通常會伴有陳泥味和霉味,且口感較薄,葉底暗栗色或黑色。

4渥堆發酵

普洱茶自然后發酵的時間往往很長,有可能是十幾年、數十年,為了加速陳化普洱茶,研發出了人工發酵技術。

向堆茶進行潮水,翻拌均勻后,渥堆放置,使其發酵。茶堆中部溫度到達35℃左右時,需要不時地灑水,防止茶葉變干。

70年代,中茶云南省公司統一了渥堆曬青毛茶發酵工藝,從此普洱熟茶時代正式開啟。

5溫水發酵

下關沱茶就是用這種工藝制作出來的,把粗大的茶葉和一些碎茶,加溫水發酵,茶葉溫度升高,待茶堆有酸味,即發酵完畢,這是一種輕發酵的方式。

6離地發酵

談到行業里比較新穎的發酵方式,很多茶友腦海里一定會浮現出“離地發酵”,這的確是近年來被普遍應用的,與傳統發酵不同的是,離地發酵使用一定的材質的工具,使茶堆離開地面發酵,比如發酵箱、木板、竹筐、竹籃、木槽等。
  
將茶葉與地面隔離的原因

為了防止底部的茶葉腐爛變質、產生腐臭味、同時減少堆味的產生;

如果茶堆的水分過多,就會出現大面積的腐敗,產生腐臭味。從木板散失多余的水分,避免出現水分聚集,透氣性更好,使得發酵更加均勻;

傳統渥堆發酵,茶葉與地面直接接觸,制茶人員反復走動、灰塵飛揚、茶堆水漬,衛生差。而離地發酵操作更干凈,提高茶的衛生標準。

7“潤活”發酵

這是潤元昌首創的”潤活“發酵技術,通過新工藝提高茶葉釋放度,獲得了更加滋潤鮮活的口感,同時降低了內涵物質的損耗,更好地保留了茶葉的活性,更好地發揮春茶的潛力,以利于后續陳化。

“潤活”發酵技術由潤元昌經多年實踐潛心研發,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保護。

需求是產業創新的思想和動力來源,大健康時代為我國茶行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機遇,普洱茶的產業基礎不斷在發展,消費不斷升級,技術創新勢在必行。

春茶是一年中內涵物質最豐富的茶,潤元昌是業內率先提出”春茶發酵的熟茶“這一明確定位的品牌,全線熟茶產品堅持采用春茶原料發酵。

潤元昌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持續打磨制作工藝,潛心研發,深耕行業,持續推動行業創新。

(文/狐威)
 10503551_235358779000_2.jpg 
 
 yunzixua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