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上,各種文化交融,儒家黌學館、佛教的中原大乘佛教和東南亞的南傳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齊匯,使普洱府成為融開放、繁榮、發展的府城,
成為云南與大理、蒙自、昆明齊名的云南四大名府之一。
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清廷在普洱府添設迤南道,道府同城。迤南道為兵備道,加兵備銜,稽查彈壓與邊防事宜,領普洱府、鎮沅府、元江府、臨安府。
清廷選擇寧洱作為普洱府治所在地,最主要原因其實是茶葉資源。
史上有名的千家寨、幫崴、景邁、板山、無量山、佛殿山、營盤山、牛洛河八大茶區就分布在普洱府周邊。
據《茶王賦》記載,貢茶首推西門山茶,西門山亦稱普洱山、天壁山,位居第二的是板山茶。這兩座茶山均在普洱府治所在地不遠。建府之初,云貴總督鄂爾泰即在普洱府寧洱縣建有貢茶廠,普洱茶由此大量涌入京城,并成為清朝宮廷爭相效仿的時尚飲品。
清雍正十年(1732年),茶農們終于不堪官府壓榨,紛紛揭竿反抗。同年秋天,清軍血洗板山,板山茶農被迫紛紛逃離家園,帶著他們世代賴以生存的茶樹種子和幼苗南遷西雙版納,并和石屏茶商通力合作。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開辟了6大茶山,致使普洱府作為普洱茶生產中心的地位逐漸動搖。
清咸豐六年(1856年),哈尼族領袖田以政率眾反清,尚留在板山的茶農紛紛響應,隨眾反清。清軍大兵壓境,對板山進行了長達16年的圍剿,板山茶農全部被殺,茶樹也被全部砍光。
,便以茶葉加工和集散為主,普洱茶的原料生產則向周圍其他地方轉移。
然而,就在板山茶農不堪壓迫、紛紛反清的同時,攸樂同知的設立也受到了傣族上層人士的抵制和反抗,攸樂山一帶連年發生起義,加之瘴癘流行,官兵、大員們無法駐扎下去。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清政府不得不將攸樂同知移至思茅,為普洱府的衰落埋下了禍根。
民國初年,國民政府實行裁府留道。普洱府裁撤后,廳、州一律改為縣,迤南道改稱滇南道,設觀察使。
次年,滇南道改稱普洱道,觀察使改稱道尹,并將道尹公署移駐思茅。民國15年(1926年),因思茅惡性瘧疾流行,道尹公署移回普洱。但隨后民國18年(1929年),國民政府通令廢道,實行省、縣兩級制。鑒于云南省西南邊境地區各縣界連越南、老撾、緬甸三國,涉外事務繁多,廢道后,云南省特在騰沖設云南省第一殖邊督辦公署,在普洱設云南省第二殖邊督辦公署,處理涉外事務,同時兼辦行政要務。
思茅設海關后,陸路口岸區位優勢增加,對外交往及商業貿易興盛,有“金騰沖、銀思茅”之說?谷諔馉幈l后,6大茶山茶業衰退,普洱茶生產及交易紛紛下滑,而苛捐雜稅及兵役卻讓以茶為生的茶山民眾不堪壓迫,紛紛揭竿而起。1941年12月,攸樂山茶農聯絡瑤族、哈尼族等少數民族舉行抗暴起義,戰事一直打到小黑江對面的曼林、牛滾塘、秧林、江西灣、倚邦等地。普洱府茶葉生產加工交易由此受到嚴重影響,會館紛紛倒閉,馬店及茶店紛紛關門,普洱府一片破敗,失去輝煌。
1949年8月1日,思普區臨時人民行政委員會在普洱(今寧洱)成立。1952年1月1日,思普區臨時人民行政委員會改為云南省人民政府普洱區專員公署。1955年5月,專員公署由普洱遷址思茅,使思茅逐步成為了專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普洱茶愛好者請加本站客服微信號:13619630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