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開歷史的大門,由青石板鋪建的老城墻,沿著倚邦老街的“龍脊背”,直通普洱府;吐司專用道的兩旁商鋪相連,運送貢茶的人馬絡繹不絕,人聲鼎沸,仿佛每一處的古碑都在向人們訴說著這里繁榮的輝煌。這里曾經是六大茶山版納的治所之地,阡陌相通,茶香飄揚。然而盛極一時的倚邦,卻一炬成墟……
倚邦古茶山,在滇南勐臘縣東北部逶迤起伏、云纏霧繞的象明山區中,一架虎背型的山梁上散落著一座由青石條塊筑造的茶馬古鎮。歲月滄桑、戰亂疫病抹掉了昔日的繁華,卻塵封不了她沉積厚重的歷史和鐫刻不休的記憶:土司府衙門遺址中殘留的一個個鼓狀石礅,被無數行人騾馬打磨光滑、凹陷的古街石板,街道兩旁戰亂遺留的斷壁殘垣,散落在茶山古鎮的一塊塊雨浸風蝕的碑雕。墓志,及由此向外輻射的一條條石板路,仿佛超越時空般默默地向人們講述著過去的輝煌。這便是馳名中外的普洱茶所不為人知的發祥地、明清兩朝的普洱茶六大古茶山政治、軍事和普洱茶集散中心——倚邦古茶山。
倚邦古茶山,位于今云南省勐臘縣象明鄉東部,北接景洪市勐旺鄉,南連曼磚茶山,西接革登茶山,包括象明鄉的倚邦。曼拱、河邊3個村委會所轄制的茶山。它是明清兩代普洱茶六大古茶山通往普洱府所屬的思茅廳的要律,是滇藏茶馬古道之源頭。
倚邦在傣語中被稱為“唐臘倚邦”,即茶井之意。在六大茶山中,倚邦茶山不僅海拔高,而且海拔差異更大,最高處與最低處相差約1 400米,并且倚邦 300多平方千米的茶區幾乎都是高山;加上紅黃性土壤有機質豐富,印度洋和太平洋季風影響下的濕潤性季風氣候又使之具有溫熱、山高、雨多、霧日長的特點。因而倚邦茶樹次生代謝十分旺盛,茶質尤佳,遠勝于內地的小葉種和大葉種茶,正所謂“山高霧多出好茶”。倚邦古茶山以云南大葉種茶為主,保存有少部分從四川引進的小葉種茶。這里的普洱茶滋味濃厚,香高馥郁,苦澀味輕,回甘爽口,歷來為客商首推,其中又以曼松茶品質.滋味最佳。因此明嘉靖年問,倚邦出產的曼松茶因其質厚味美,放少許入杯,用開水沖泡后,茶葉直立不倒,湯色青中微黃的卓越品質被宮廷優先定為貢茶。在清代,自雍正朝起到光緒朝末年為止,用曼松頭撥春茶制作的普洱茶,仍是朝廷貢茶的首選,每年承貢20擔之多,故有“吃曼松看倚邦”之說。
早在明代成化(1465—1487)年間,朝廷任命葉氏為倚邦大土司。到了清代初年,葉氏倚邦將土司職位傳給其婿曹氏,來統管六大茶山。曹氏倚邦的第三代土司是曹當齋。曹當齋和他的兒子曹秀,不僅專辦貢茶,還兼鎮滇南。
雍正六年,曹當齋平定莽枝茶山的麻布朋等人的暴動,因有功于國而升任土干總;雍正十年到乾隆初年因曹當齋父子先后奉命率軍平定刀興國暴動和廣西等地民眾暴動而受到乾隆皇帝的嘉獎;到了乾隆31年前后,曹當齋父子又因率領包括兩烏在內的西雙版納全境抗擊緬甸的侵略,軍功甚偉而升任土守備,其子曹秀升任土把總。盛易祥。
今天,在倚邦街東面約6 000米,曼貴山以西的官墳梁子中,曹當齋葉毓夫婦和曹秀夫婦的墓冢上,仍完好保留著乾隆二年和四十二年(1737、1777),由乾隆皇帝嘉獎曹氏而立下的《安人碑》和《貞潔女牌坊碑》,其中詳細記錄著曹氏的赫赫功績。從中可以看出清廷對曹氏的信任與恩寵,這也表明倚邦不僅是貢茶之地,而且是六大茶山的政治中心。軍事重鎮。曹氏一直到清末承襲土司之職達十六代之多而不變,盡管中間也經歷了雍正帝在西南地區實行的大規模的改土歸流。
雖然清廷對曹氏和作為政治中心及軍事重鎮的倚邦很看重,但倚邦和曹氏主要是統管六大茶山,采辦貢茶。在歷史上,倚邦茶山以生產圓茶(七子餅)而著名,其產品遠銷內地、西藏、港臺和南洋印度等地。
清初是倚邦茶山的鼎盛時期。據載那時的倚邦茶山,采茶制茶者多達9萬之眾,年產茶萬擔之多。當時的倚邦,人皆種茶,人皆制茶,人皆賣茶。茶葉貿易的興盛,帶動了倚邦的繁榮,形成了倚邦街、曼拱街,蠻磚街和牛滾塘街等四大集鎮。馬幫的往來,人員的流動,多種文化的交流,不僅帶走了久負盛名的倚邦茶,帶來了倚邦人所需的針線、布匹等生活用品,而且也使倚邦的制茶工藝更為完善和成熟。倚邦興盛于茶,隨之而來的是,各地茶商也都紛紛在此建立商號茶莊,其中以四川、江西和云南石屏楚雄一帶的較多,比較著名的茶莊商號如惠民號、鴻昌號、慶豐和、慶豐益,元昌號、恒盛號等。他們將茶運出,分銷各地,倚邦和他們互補發展,興衰與共。
到了清道光(1821—1850)年間,朝廷對倚邦更是珍愛有加,器重異常。為加強對茶山的管理和貢茶的外運,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專門修建了從昆明經思茅到倚邦、易武的石板路,這條在崇山峻嶺中蜿蜒的兩米寬,長達數百公里的小徑,在當時的平原地區修筑尚且不易,更何況在地勢復雜的滇南之地呢?由此可以窺見清朝政府對之重視之深!
凡事貴能盛中見衰,則自可常保!倚邦茶山在經歷了興盛與繁華之后,也最終沒有逃脫衰敗的命運。其原因概括起來有3點:
1.瘟疫瘴癘大作。如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茶山發生瘟疫,使茶人死者甚眾。此時若有志之士能以此為鑒,那么在道光二十五年(1845)發生的瘟疫,也就不會再使茶山有更大的損失了。
2.動蕩不安的社會環境。如光緒三十四年(1908),倚邦貢茶在運送途中被盜匪洗劫一空,朝廷因查無頭緒而被迫停止對倚邦貢茶的征收。這對倚邦的茶業貿易來說可算是風云突變, 自此倚邦的歷史地位開始下降。
3.交通的原因。由勐養到勐合的道路開通,使倚邦成了交通的死角,隨之而來的是易武茶山后來居上。倚邦古茶山在歷史上有何特殊地位?
民國初年的瘟疫和民國三十四年(1945)基諾族和瑤族在象明山的暴動又使倚邦成為廢墟。在此后的半個世紀內,倚邦茶山漸漸地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總之,在清朝初期及其以前的漫長歲月中,倚邦古茶山在茶文化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來源:倚邦曼松茶
普洱茶愛好者請加本站客服微信號:13619630918
2017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