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普洱茶新聞 > 古六大茶山倚邦曼拱古樹茶特點
2017年05月21日

古六大茶山倚邦曼拱古樹茶特點

倚邦古茶山茶園主要集中在曼松王子山和背陰山、曼拱、曼桂山、麻栗樹、彌補、倚邦老街,習崆,架布、大黑森林、河邊村、細腰子。

盡管曾遭受戰火的侵襲,但倚邦古茶山至今仍保存著面積幾千畝的古茶園,亦有上百畝連片的中小葉種的古茶園,這些中小葉種的古茶園絕大多數為樹齡300-500年的喬木古茶樹。

曼拱位于倚邦茶山深處。

這里座座險峻秀美的山峰,層層云霧繚繞,茶馬古道旁古茶園連綿起伏,枝繁葉茂,飄蕩著縷縷茶香。

曼拱一村隸屬于象明彝族鄉倚邦村委會,屬于山區。位于鄉政府北邊,距離倚邦村委會5公里,距離鄉政府28公里。

國土面積35.70平方公里,海拔1400米,年平均氣溫25℃,年降水量1800毫米,適宜種植茶葉等農作物。

曼拱源起

倚邦位于古六大茶山的最北端,也是古六區域整體海拔最高的區域,所以倚邦另有別名“倚邦山”,突出高山特點。

古六大茶山,除了易武茶區,倚邦區域的茶產量是排第二的,古語就說倚邦是“茶井”。

明清鼎盛時期,倚邦區域茶樹一望無際,茶馬古道絡繹不絕,倚邦街成了最早的普洱茶中心。

曼拱區域是現有倚邦區域內生態古樹資源保存最好的區域,大黑樹林就是曼拱區域中茶質生態最突出的區域。

曼拱是倚邦茶區老茶樹保留較多的茶區,曼拱及周圍村子還保留下很多老茶園。很多茶樹生長在林中,生態環境很好,而且沒經過矮化,都成喬木狀生長。

在曼拱茶區茶樹生長最好的在稱為大樹林的山上。

大樹林也叫大黑樹林,距曼拱約4公里,不通汽車,大樹林是個名符其實的地方,這里比曼拱要高出100~200米,有很多幾個人才能合抱的大樹,森林覆蓋率高,茶樹生長于林中。

大樹林現只居住著兩戶人家,是兄弟倆,他們的母親曹慧英是倚邦土司曹氏的后人,距他們的住房一百多米處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茶馬古道,曹氏家族的這一支系已有8代定居此地就是為傍著茶馬古道守著周圍的古茶林。

由于位置的特殊,在茶馬古道繁忙的年代這里幾乎每天人來人往,住宿的、吃飯的、喝水的過往茶商很多。

曹慧英老人已經80多歲,每天喜喝配茶,耳聰目明,思路清晰,談起茶馬古道如數家珍,還能唱山歌。在家旁有一座曹慧英曾祖父曹慶貴的墓,墓建于光緒壬寅年。

曹慶貴的封號是“皇清欶授武略騎尉”大樹林屬于曼拱村二隊,這里約有古茶園80多畝,茶園中小葉種占相當比例。

在大茶樹最集中的地方,在約一畝地的范圍內長著干徑在20厘米左右的大茶樹數十株。

由于大樹林生態環境好,有茶商用高于曼拱的價格訂收大樹林的茶。

說到貢茶,除了曼松還有一個地方的茶同樣承載了貢茶的歷史使命,她就是曼拱。曼拱古茶質味獨特、茶感開闊、茶香迷人,古茶樹保存相對完整,沒有被過多的人為干擾,目前也是倚邦存留古樹茶最多的地方。

曼拱區域人口比較少,曼拱隊、二隊等區域,都很少人居住,故極少干預到茶樹的生長,茶質量能夠保持很高標準。

這里也給大家配上倚邦街背靠曼拱區域的村社圖,大家可以看到倚邦街的建筑較為明顯,其余曼拱區域,都只有少量建筑,甚至有部分很原始的建筑。

曼拱早期只是寨子,后期逐步發展,現在已經叫曼拱村。

曼拱到2020年為止,一共是登記有76戶人家,分了一隊以及二隊,總計360余人。其實整個曼拱,也就等于城市一棟小樓的人口而已。

茶馬古道是見證倚邦歷史的珍貴文物,整個曼拱區域都幾乎遍布明清古道痕跡,這也證明了曼拱茶質優秀,已歷經了幾百年的歷史印證。

曼拱因為茶質出色,經濟效益顯著。為方便茶葉外運,三年前,村里已經從土路,慢慢鋪上4米寬的石子路,現在又把修柏油路的計劃提上大事日程。

倚邦茶的特征是:

芽頭較小,條索黑亮較短細、湯色黃綠、葉底黃綠,苦淡,苦中帶甜,澀顯于苦,湯質飽滿;回甘快且較長久,由于長于山野,環境好,山野氣韻好,杯底留香。

曼拱一村普洱茶特色:

中小葉種以特殊香型著稱,上顎香甜微有蜜感,稍苦,舌后面中后段帶苦有甘韻。

來源:友趣味茶號

普洱茶愛好者請加本站客服微信號:13619630918

 2-140524164359412.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