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普洱茶新聞 > 勐庫十八寨,兼并東西半山優點的只有懂過和磨烈
2017年05月21日

勐庫十八寨,兼并東西半山優點的只有懂過和磨烈

有拉祜族的地方必有大古樹。而懂過茶區最開始是一個純正的拉祜族聚居區,直至清代道光年間才開始有漢族遷入。

同時根據歷史資料記載,有關于懂過茶區的拉祜族原住民種茶飲茶的習慣的描述,最早可追溯至成化二十一年(即1458年),但彼時種茶飲茶的風氣已然形成,到底本地原住民究竟是何時開始種茶,其具體起始時間已然不可追考。

懂過茶區“豪奢”之處,不光體現在其樹齡大,更在于其“多”。這一點進入懂過的茶地之中,感受更為直觀和明顯。

在茶地或茶園中,判斷茶樹樹齡最直觀的方法就是看這棵樹長得大不大。因為茶樹生長緩慢,生長周期長,用當地人的說法叫“耐長”,因此如果一棵樹長得粗壯挺拔,枝繁葉茂,這棵樹十有八九就是一棵大古樹。

而在懂過的茶地中,隨便挑選一棵茶樹,其樹干直徑幾乎都與我小臂長度相當,還有相當一部分茶樹的直徑要更寬。

其上端枝條繁盛,芽葉茂密,濃密可遮陽光:進入茶地之前曾在茶地外部采景,進入茶地內部后,忘記調整相機參數,結果照片一團昏暗。

比較細節一點的對比是,茶樹雖然占著一個“樹”字,但其實和我正常印象中的“樹”比,無論是粗細還是高度,要稍微小上一些。而在懂過的茶園中,我并沒有這種落差感。

在其他產區可以做單株的大古樹,在懂過都是以樹林的方式出現。

然而懂過茶區雖然如此豪奢,但懂過茶的價格卻并不高。究其原因大概可概括為兩點。

其一是因為懂過茶的口味特點。

懂過茶“苦盡甘來,香高韻遠”的口味特點,在勐庫西半山諸多名寨中可謂是獨樹一幟。

然而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以冰島茶為首的西半山整體口味偏甜,懂過茶入口微苦,湯泛輕澀的特點,無法獲得市場認同,自然也就無法被市場廣泛接受。

其次就是因為懂過茶的產量。

懂過茶區一年可產茶四百余噸,勐庫茶區幾乎無有能出其右者,物以希為貴,產量如此巨大的懂過茶,自然難以賣出高價。

樹齡久遠,單株成林,這是屬于懂過的奢豪;品質優異,價格親民,這是屬于懂過的樸實。

懂過,就是勐庫茶區最奢豪的性價比之王。

磨烈,也叫“慕烈”,屬于勐庫茶區的懂過行政村,位置剛好在冰島湖的上方

勐庫人習慣上以南勐河為界,將南勐河東邊的稱為東半山,南勐河西邊的為西半山。

勐庫十八寨,分布于南勐河的東西兩側。找到位于西半山的懂過,旁邊可以看到磨烈。(磨烈分上磨烈和下磨烈)

東半山的茶因對著日出,充滿陽剛之氣,香氣濃郁,茶葉爽健怡人,苦重而澀輕,茶質醇厚。

西半山則披灑著較多的夕陽,茶清香,條索清晰,芽尖肥厚多毫,葉片壯實完整,滋味柔順,醇厚濃郁,回甘生津迅速,喉部非常舒服,尾韻足,耐泡,二十泡后,仍留有香甜滑柔感,水浸出物豐富。

很少有寨子的古茶能兼并東西半山的優點,除了懂過和磨烈。

磨烈,海拔1500多米!白背稀,背靠大雪山,面臨南勐河。磨烈,有上下磨烈之分,上下磨烈之間隔著一條公路,公路之上即為上磨烈,公路之下即為下磨烈。

上下磨烈都是拉祜族寨,上磨烈交通較為方便,茶葉產出方便運輸出去,為了擴大產量,會有部分矮化的古樹,近些年新種植的小樹也比較多。不過上磨烈也有一片很完整的古茶園,從古茶樹上有長寄生物來看,說明生態不錯,沒有打藥,樹齡也可以。畢竟寄生物也很「嬌氣」,就像景邁古茶園的螃蟹腳,只生長在樹齡大的古樹上。

相比上磨烈,下磨烈可謂開發很晚,2015年才有一條可以勉強通過汽車的下磨烈茶山路。由于交通封閉,山陡路險,以前必須步行下坡,極難到達,加上采摘困難等原因,下磨烈茶園中的古樹幾乎沒有任何人為經過矮化。

下磨烈古茶園,由6戶拉祜族茶農管理,產量也少,有小部分茶地已租或賣的方式轉讓給茶商,隨著近兩年磨烈茶聲名鵲起,價格也是一路攀升。

來源:普洱茶之家網茶會

普洱茶愛好者請加本站客服微信號:13619630918

 2-140524164359412.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