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普洱茶新聞 > 政策加碼 鋪就普洱茶成名之路
2017年05月21日

政策加碼 鋪就普洱茶成名之路

 普洱茶聞名中外,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興于東漢,商于唐朝,始盛于宋朝,定型于明朝,繁榮于清朝,衰于清朝,復興于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普洱茶在制茶、茶文化和茶交易中孕育形成了厚重的歷史文化,串聯世界各國的茶馬古道,成為今天普洱茶、普洱茶文化傳承創新發展的基礎。在前期發展基礎上,經多年努力,1990年之后,云南茶葉生產獲得了巨大發展,尤其是2000年以后,云南省政府相繼出臺了系列扶持政策,通過政策加碼,普洱茶這塊“金字招牌”被擦亮,茶產業得到高速發展。
茶葉標準確立,產量穩提升
首先是普洱茶標準的確立,確立了普洱茶基本的生產工藝、衛生標準、質量檢驗。2003年云南省標準計量局制定了《普洱茶》(DB/T103-2003),2004年原農業部制定了《普洱茶》(NY/T779-2004)標準,2006年原云南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制定了《普洱茶》(DB/103-2006)標準,2008年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制定了《地理標志產品 普洱茶》(GB/T22111-2008),將普洱茶定義為“以地理保護范圍內的云南大葉曬青茶為原料,并在地理標志保護范圍內采用特定的加工工藝制成,具有獨特品質特征的茶葉”。
其次,普洱茶的種植面積與產量也得到了明顯提升。2000年之后,云南省委、省政府明確提出大力發展茶產業,將“云茶”打造成為繼云煙、云藥、云花之后又一優勢產業,為推動茶葉產業發展,云南省政府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2005年,云南省政府出臺了《加快茶葉產業發展的意見》。相關部門統計,政策出臺后,2005年至2007年間,全省茶葉種植面積由327.75萬畝增至454.35萬畝,總產量由11.59萬噸增至16.99萬噸,普洱茶產量由5.2萬噸增至9.9萬噸。其中,普洱茶產量占全省茶葉總產量上升13.4%。
2010年,云南省出臺了《云南省人民政府關于進步加快茶產業發展的意見》,中共普洱市市委和普洱市政府出臺了《中共普洱市委、普洱市人民政府關于普洱市生態茶園工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政策的加持,為普洱茶產業發展鋪就了一條快車道。
產業轉型升級,邁入新臺階
“十三五”期間,云南省委、省政府針對云南農業發展的實際,提出了建設云南高原特色農業的戰略思路,把茶產業作為其重要組成部分,加大扶持茶產業的力度,著力推進云茶產業從“產業大省”向“產業強省”跨越,普洱茶產業發展也因此邁上新的臺階。
2017年云南茶產業發展緊緊圍繞打造“千億茶產業”目標,全省茶葉種植面積619.5萬畝,茶葉總產量38.7萬噸,普洱茶產量達到13.9萬噸,占全省茶葉總量的35.9%。
2018年云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關于推動云茶產業綠色發展的意見》,明確了云茶是云南優勢產業、特色產業和重點產業,提出通過古茶樹保護、茶園改造、嚴格品控、產業融合等十條具體措施,加快云茶產業轉型升級、提質增效,打造世界一流“綠色食品品牌”,培植“千億云茶產業”。全省茶葉種植面積達到630萬畝,茶葉總產量39.83萬噸,普洱茶產量達到14.3萬噸,占全省茶葉總量的35.9%。
科技創新助力,開啟新篇章
2020年4月26日,第十四屆中國云南普洱茶國際博覽交易會在昆明啟幕,啟幕儀式上,由普洱市9縣1區的54家企業發起的“普洱市有機茶產業聯盟”正式成立,并制定了高于《地理標志產品——普洱茶》國家標準的誠信聯盟企業產品標準。7縣7家普洱茶品牌企業聯盟,探索出了一條能夠有效提高組織化程度,可推廣、可復制的“五個統一”(統一品牌、統一標準、統一檢測、統一監控、統一標識)、“四有四可”(有身份證、有履歷、有檢測、有監控,可辨認、可查詢、可追溯、可信任)的普洱茶追溯體系。
值得關注的是,在今年6月2日,普洱茶品質區塊鏈追溯平臺暨2020年鳳凰窩古樹春茶新品發布會在昆明舉行,這標志著普洱市普洱茶品質區塊鏈追溯平臺正式啟動。
普洱市普洱茶品質區塊鏈追溯平臺通過整合“一門戶、三終端”,搭建起“產品質量監管+銷售+供應鏈金融服務”體系,并與“一部手機辦事通”、“一部手機云企貸”等平臺實現數據共融互通,形成了從生產、流通、消費等所有環節的信息管理閉環,實現了企業誠信生產、消費者信任消費、政府監管服務的鏈動統一,切實幫助企業解決產品品質提升、銷售渠道拓展、獲取金融支持等困難和問題。
最新消息,隨著《普洱茶品質區塊鏈追溯平臺上線通知》的發布,普洱茶品質區塊鏈追溯平臺于2020年8月1日起,正式接受企業追溯申請。
至此,云南普洱茶產業的發展之路邁上了一個新臺階。
云南網記者 黃磨西 實習記者 黎安婷
普洱茶愛好者請加本站客服微信號:18183548350
 2-140524125I6223.jpg 
 
 151598767235716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