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普洱茶新聞 > 你真的了解朱泥嗎?什么是紫砂珍品?
2017年05月21日

你真的了解朱泥嗎?什么是紫砂珍品?

「紅色」是中國人的經典顏色,在古代則多稱之為「朱色」,是高貴、典雅的體現,而在紫砂中,便有一款朱泥,細膩溫潤,令無數壺友著迷,奉為摯愛。

紫砂中的泥料眾多,朱泥是其中比較特別的一種,有些新手壺友只是聽過說,卻不甚了解,我們今天就來詳細地聊聊。

朱泥之原礦

朱泥實際上是紅泥的一種,但又不同于紅泥,其屬黏土質泥巖,質地堅硬,產于陶土嫩泥層底部,礦料多呈淺白、淺黃、金黃色,燒成后則色似朱砂,故名朱泥。

在宜興丁蜀,朱泥多產于三個礦區,分別是「黃龍山朱泥」、「趙莊朱泥」、「小煤窯朱泥」,成品泥狀況含水分其顏色較深,制作泥胚干燥后為黃、白,各礦種的朱泥因泥料制成制程手法有異,表現各有不同。

朱泥之珍貴

我們一直都說朱泥是紫砂泥中較為特別的,除了其色嬌艷,也因其珍貴,這與朱泥的泥性有關。

朱泥和其他紫砂泥最大的區別,就是它「泥性重而砂性弱」,這就導致了其成型極難和燒制極難。

其干燥和燒成的收縮比極大,這就對于制壺藝人的要求極高,在丁蜀,并不是人人都會做朱泥的,這是一門功夫,要深入研究泥料的特性。

泥胚成型至干燥收縮已達4%左右,干燥后收縮18%,是眾多泥料中收縮最大的。

因此,朱泥常做小品,而一把燒成完好、品相完好的朱泥壺,是非常難得的。

其中,小煤窯堪稱朱泥中的極品。

1、小煤窯朱泥礦源點位于與黃龍山往西一山之隔趙莊,西南角約三公里處,礦源生成于紅廟小煤礦夾層處,是處于煤塊和砂巖之間的夾脂泥塊。泥層厚度約在5公分到30公分之間。且不呈片層,為不規則點片狀與雞窩狀分布,土語謂之雞窩泥。這就很大程度增加了開采成本和開采難度。清中起便有小煤窯朱泥品極少量傳世,從80年代末開始重有零星泥礦產出,不過產量不大。小煤窯朱泥兼具了朱泥與紅泥的所有特性,其粘性較強,有泥體本質顆粒,較之其它朱泥相對比,結晶后又未被完全;

政府加強紫砂資源的保護,97年初小煤窯朱泥礦被封閉,采礦原址上進行了植被覆蓋,現在小煤窯的樹都已經成林了。

2、真正的原礦朱泥的價值并非市場上商品朱泥產品可相提并論。尤其是小煤窯朱泥,礦料為嫩黃色,本色礦料燒制后為橙紅偏黃,相較紫泥而言小煤窯朱泥的燒結溫度較低,較之其它朱泥而言,燒成溫度則最高,小煤窯朱泥由于收縮比較高,極具其還原性,易扭曲、變形、破裂。在制壺過程中對于技師的工藝制作要求較高。

小煤窯朱泥是紫砂中的珍稀泥類,因縮比較高原因,若成形手法得當,礦土燒結之后會呈現水皺波紋,粗看壺表面還較平整,但細看側面有許多微細緊密由于自然收縮而產生的流淌紋理,尤其在壺口與壺之底部,大腹小口小底類產品尤甚,這也就是所謂的“無朱不皺”。

地質造山運動過程當中產生了大自然神奇的賜予——紫砂礦。提到朱泥,不得不提石紅與石黃,又稱之為石精石膽,純天然的礦料調色劑。在朱泥礦泥煉制過程中,會加以進礦泥中用以調配朱泥色之艷美。石紅一般塊狀體,石黃則一般常見于扁圓球體,因其稀少,價格較為昂貴,現在一般都由鐵紅粉代替,至此,化工泥開始日漸泛濫,逐至今日成災。

收縮比:傳統煉制法,根據各人調配法,約17%至27%

泥性:質密度較高,縮比較大,還原性較強,泥性較難掌控,易起皺、驚裂、塌陷、變形,坯體礦泥中含些許自然礦體顆粒,偶見鐵質镕點與煤渣雜質,成品敲擊音質清脆悅耳,遇水后壺體色澤變化較之明顯,色呈暗紅略帶艷色

朱泥與紅泥之別

首先,紫砂中紅泥的收縮比只有14%,相較于朱泥是比較好制作的。

其次,二者的燒制的窯溫不同。

最后,二者燒出后的色澤、質感是不同的,紅泥光潔明亮,紅中略帶一點橙色;而朱泥是朱紅略泛橘光,溫潤透明質感很好。

無朱不皺

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我們在之前的文章詳細講解過,在歷史上有許多朱泥老壺也有不皺的。

朱泥泡茶
朱泥密度高,氣孔小,透氣性相對略遜一些(但是不代表沒有透氣性),因此對揚香很有作用。
用朱泥壺沖泡臺灣高山茶、鐵觀音、龍井、 黑茶等輕發酵重香氣之茗茶,揚香力特高、輕快而俐落,茶湯緊結柔滑,回韻悠長,好泡養,易現包漿之美。
 2-140524131545243.jpg 
 
 yunzixua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