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中,鼻音較重,錄了一版,感覺實在對不起大家,這篇只有音頻欠奉了。
早在2015年,我們開始推崇蠻磚國有林(當時,我們還沒有強調國有林概念在蠻磚的使用),有熱心群眾讓我們注意保護茶葉來源,不要急于公布茶區位置,擔心遭到熱炒,價格陡升,無法低價享用美茶。
這個邏輯初看合理,實際操作卻很難,或者換個姿勢說,就是“賺一波可以,但信息對稱的大車是無法阻擋”的。
實際上,目前還沒有成功的案例證明過,一個茶山的資源能被徹底壟斷的。
真有小微茶山被壟斷了,那么很多人一定不曾聽說,因為參賽選手少,它的市場影響力也就微乎其微了。
實際上,名山之所以成名,很大原因是它能開放的接受各路追捧。小到薄荷塘,大到老班章,任你是茶企或者早期發掘者,任你黑紙白字協議約定,最終都是落得價高者得。
也正因如此,才使得這些茶避免了單一通道的流向市場,而是多渠道的流向各個階層。所以,懷著上游壟斷這種小農思維,絕不是長久經營的通路。
真正想做長做久,就要借眾人拾柴,來捧熱你認為心儀的茶區,即便成本上升,即便既得利益者變成了茶農,這些因素都不是一個茶人能夠操心的了的。
利用對茶區深耕的優勢,努力做出70分以上的茶品,就是你能分到的最大的一杯羹。如果能借此樹立品牌,那么對茶山搬運工的我們來說,你基本上就賺到了職業道路轉身的機會,畢竟很多以山頭崛起茶企就是這樣白手起家的。
話題轉回到還在作為茶山搬運工的我自己。去年年底大滇號終于騰出精力要布局蠻磚國有林,這是追熱點的大滇號的一貫風格。
茶油們操心價格,不止一個人憂心忡忡替我擔心過。我卻道“大咖們啊,你們怎么才來?”。畢竟我們的公號宣傳影響力太小,這兩三年就像只螞蟻一樣在跳腳、吶喊,熟悉的朋友都知道我們的宣傳之心有多么殷切,不是怕人知道,而是怕人不知道。蠻磚國有林日漸璀璨、價格水漲船高已成事實,雖然不敢說自己是早期的開發者,但起碼也算一個較早的參與者,比后來者積累稍多,所以心態放平、態度擺正,能否借好這波勢歸根結底就是個人能力問題,不要等后來者居上了,還一個勁跺腳說
“我先看到的,就不應該告訴你們”這種孩童之言。(本文來源:捌零后學茶人)
2017年0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