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年前做古樹茶,沒有不發財的。10年前做古樹茶,沒有不賺錢的,去年做古樹茶,除了少部分有底蘊有人脈的茶商,就沒有不虧錢的。從巨賺到巨虧,從默默無聞到人盡皆知,古樹茶越出名為何商家賺錢的就越少。
“現在我們都是在給茶農打工”今年早些時候一位茶商朋友這樣倒著苦水。一公斤毛料幾千甚至破萬,一片茶超過5000元就特別難賣,拋去加工營銷的費用,現在正經做古樹茶的確很難賺到錢。雖然原料價格暴漲是再明顯不過的因素,可究其根源則遠非如此。
盡管整個普洱茶行業都奉行“做好自己的生意就行了”這一商業準則,但在原料產地惡意競爭的現象則非常普遍。在早些年古樹茶利潤頗高的時候,為了搶奪原料,一些茶企仗著資金充裕,以高出市場價許多的方式來收購原料。這種行為瞬間打破了市場平衡,以至于后來的茶商都靠這種方式來獲取原料。古樹茶價格猶如脫韁的野馬,從此一飛沖天而無法收拾。
茶企花重資抬高價格之后,茶企本身也深受其害。因為產品價格過高而在市場當中遇冷,經銷商倒了一家又一家。自己非但沒有壟斷市場而笑傲江湖,反倒深陷在古樹茶市場波動的泥潭之中,所謂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莫過于此了。
茶農發家致富當然是好事,但如果這種發家致富是建立在損傷茶商以及茶客利益的基礎上。這樣的發家致富猶如曇花一現,很難長久。就像當年的蘭花、瑪卡以及荷蘭的郁金香。當這些神話破滅后,種植這些植物的農民們又回到了過去貧困的生活當中。富裕就像過眼云煙,就像詩歌說的那樣:輕輕地來,輕輕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