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普洱茶知識 > 傳統工藝中普洱茶“紅湯”的問題探討
2017年05月21日

傳統工藝中普洱茶“紅湯”的問題探討

過去和現在的普洱茶工藝是不一樣的,前面那個表里有七子圓茶,這個七子圓茶是紅湯。就是說解放前的七子圓茶(七子餅)是一種紅湯的產品。我們現在的湯就是黃綠湯、淡紅、黃啊都是正常的,紅的好象幾乎沒有。我們現在呢因為生茶工藝,解放前沒有渥堆這個工藝。

七子圓茶為什么是紅湯,都是值得探討的。完了我們看表里,還有個沱茶,上等的景谷沱茶是深紅湯中等是淡紅湯,下等是淡黃湯了,這是個奇怪的事兒。上等下關是綠湯,完了中等、下等是紅湯。為什么上等是綠湯呢,下關的工藝很細致,跟現在的沱茶很接近,所以上等是綠湯,而下等、中等是有發酵的。

(注意到七子圓茶單位每桶5斤,換算一下,價格遠遠比不過“春蕊”、“尖芽”、“十里香”等綠湯茶;)普洱茶簡史:號級、印級到七子餅

李拂一先生發表在《教育與科學》雜志的文章是如何描述當時的普洱茶的制法的:

“(普洱茶經曬干初制后)或零星擔入市場售賣,或分別質量裝入竹籃。入籃須得濕以少許水分,以防齏脆。竹籃四周,范以大竹籜(俗稱飯筍葉),一人立籃外,逐次加茶,以拳或棒搗壓使其盡之緊密,是為“筑茶”。然后分口堆存,任其發酵,任其蒸發自行干燥。所以遵綠茶方法制造之普洱茶葉,其結果反變為不規則發酵之暗褐色紅茶矣!保ㄟ@里所說的紅只是指葉底和湯色,與我們現在所說的紅茶不同)這種包裝在用細篾纏牢后,還要用鐵棍或木、竹棍對穿,鉆上氣孔,每件一般直穿3~5孔,橫穿2~4孔,以利潮水后的自然干燥。

A、底茶粗梗黃葉,質量較低。以二撥春尾及谷花二水中之老葉粗梗充之,須用刀剁成小片,最忌水潮。此項茶占全體原料百分之四十,居緊茶之最內層。

B、高品帶黑黃色,夾有小梗黃葉,大半為春尾茶,須潮水發酵后方能揉制,占原料百分之三十,居底茶之外層。

C、梭邊用二撥春茶及黑色或條子充之,粗梗黃葉,須認真揀出,亦須潮水發酵。質最佳,居茶之最外層,亦占原料百分之三十。

以上三種,底茶不揀,高品揀去粗梗,梭邊須認真揀剔,否則有損美觀,且制時易于傷手。

第二步,剁茶底茶須先剁碎。剁茶時用砧板,位置于灶之附近,所以便于搬運。

第三步,潮茶高品、梭邊概須潮水,使其發酵、生香且柔軟便于揉制。潮時將揀好茶三四籃(約百五十斤)鋪地板上,成團者則搓散之,取水三噴壺勻灑葉上,然后用耙用腳,翻轉勻拌,又再鋪平,灑水拌攪至三次為止。大約每百斤茶用水約三十余斤,潮畢則堆積一隅,使其發酵。皮面易被風干,故須時加以水,曰被單水,水量為一壺半。如為細茶,則所須水量較少。潮工非熟練不能勝任,水量過多,則茶身易于粘袋破爛,且干后收縮,茶身變小不合賣相。過少則揉時傷手,且分量太重,不適包裝輸運。底茶絕不能潮水,潮水者內起黑霉,曰中心霉,不堪食用。勞資糾紛時,工人時用此法,為報復資方之計。

這段文字大家回去可以慢慢琢磨,他里面講了一些東西,是過去蘑菇頭緊茶的發酵工藝,也包括裝籃的茶的工藝,就是說為什么過去茶是紅湯。

工藝分三步:筑茶、剁茶、潮茶。第一步筑茶已有水濕過程。第三步潮茶:外面兩層都要灑水,茶水比例10比3,圓茶的工藝沒有第三步,但第一步筑茶是有的,裝藍之前已有水濕,濕水以后在壓緊,也要撒水發酵,這個茶里就會有些發酵,這個發酵和現在渥堆發酵有些接近,但是程度輕很多。類似于輕渥堆,所以,會紅湯。。

實際上做號級茶,壓完以后還有個發酵過程,他熟是曬干的,他好象很多東西都要陰干。
 2-140524125I6223.jpg 
 
 yunzixua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