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普洱茶知識 > 上茶山收普洱茶,您繳夠學費了么?
2017年05月21日

上茶山收普洱茶,您繳夠學費了么?

1、茶山現狀,是真的么?

據一位不愿具名的網友透露,當外地的客商或發燒友親自來云南茶山收古樹茶時,現在的茶農會擺出三袋價格統一的茶葉任你挑選:

第一種情況:三袋都是臺地茶;

第二種情況:三袋都是小樹茶;

第三種情況:一袋小樹茶+兩袋臺地茶;

第四種情況:兩袋小樹茶+一袋臺地茶;

第五種情況:一袋古樹茶+兩袋臺地茶;

第六種情況:一袋混采+兩袋臺地茶;

第七種情況:一袋摻雜+兩袋臺地茶;

第八種情況:三袋混采;

第九種情況:三袋真真假假;

第十種情況:根本就不是本地茶……

聲明:此配圖(略去)與正文乍聽到這些猛料,實在不愿意相信,淳樸的茶農不至于到這個地步吧?然而,回想去年,筆者在一個做了十多年茶的朋友那里聽聞了一個故事,就更加令人覺得不可思議。

故事如下:一個外地茶商上茶山之前,就被友人告知,在云南收茶這件事兒,若是沒有真槍實戰的經驗及一雙火眼金睛,上茶山交學費是一件必然事件;外地茶商聽后不放心,遂全程和茶農參與采制過程,所有事情就在自己的眼皮底下經過,直到做好毛茶,一刻也不敢馬虎,完了還親自在手把手把茶葉裝上貨車,當然自己則坐上另一輛舒服的豪車下山,以為一切妥妥滴,等到了勐?h城,打開一喝,馬拉巴子,上當了,這茶已全然不是自己親手裝上車的那一批......這個故事乍聽之下有點聳人聽聞,碰到這種事情的概率也是微乎其微的,遇到一次,就是滅頂之災了。

但有這樣的事故,必然就有這樣的現象存在,絕非空穴來風。

02、您確定高價收到的是古樹?

普洱茶這個行業,是個嚴重的信息不對稱的行業,是個慢熱的行業,沒有長時間的浸淫其中及豐富的品飲經驗,很難喝出來一款茶到底值不值這個價,也很難不被一些貪小便宜的茶農給騙了。

上山收古茶是普洱茶界近幾年來盛行的一件事,所以每年才會有那么多熱鬧的茶山行照片刷屏朋友圈,它甚至好像變成了一種時尚,不上茶山都不好意思承認自己是做茶的。以前只有廠家才會上山收茶,但現在就連一些個體小店主也會單槍匹馬的加入上山收茶大軍,還一窩蜂的玩起了直播秀,看到越來越多的人群涌入茶山收原料,茶農都是向別人這么形容的:他們是來“搶”原料的。不禁讓人想起今年茶圈流行的一句話:生長在海拔1680米的茶農已成茶仙,他們坐地起價,笑看人間風云。。。。。。

據網友透露,今年茶山好多地方盛行這樣的收茶茶方式:拋出比別人更高的價格,茶農當然愿意價高者得到他們手中的“好茶”,于是收茶的過程也就逐漸演變為抬價的過程。據傳,當下很多寨子的茶農會用臺地茶冒充大樹茶銷售,這在當地已是公開的秘密;而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很多出高價的收茶人卻一致這么認為:茶農應該把好茶賣給出價最高的人,然后把混有臺地的大樹茶賣給出價低的人。盛易祥。

那么茶農怎么想的呢?我們不一樣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境遇我們在這里在這里等你......不禁讓人感嘆,茶樹還是那些茶樹,但茶農卻早已不是當年那些淳樸的茶農了。以段子為證:早些年去老班章收茶,還有土雞吃,現在連雞味兒都聞不到了。聽完上述這些故事,筆者有些感言,就再啰嗦幾句。從茶農的角度來看作為扎根茶山多年的茶農,他們很清楚哪些收茶客面熟,哪些收茶客面生,哪些是常年大量收購的,哪些是打游擊戰,這里收一點,那里收一點,前年來過一次,今年又消失了,也許明年又冒出來。而根據朋友的透露,“大多數的茶農,基本不會為了散客那一點量而放棄穩定的收茶大戶,他們只會利用散客收茶的價格來抬升當年毛茶的價格!薄暗,送上門的買賣又不能錯過,而且這部分收茶者中大多數還都不會分辨臺地與大樹茶。因此,每年都有不少散戶花了大價錢收到的卻是臺地,最后偷雞不成蝕把米!

末了,網友這樣補充道。從茶商的角度來看實際上,近幾年來,茶商從茶農處收茶并不比茶友從茶商手里買茶容易多少,甚至說很艱難,緣何?也是一位做茶多年的老友透露給筆者,他說,這幾年茶農比較有經驗了,有自己的一套看人準則,有些茶友茶農一看你是半懂不懂的山頭茶發燒友,喝茶時間不長卻對古樹茶懷有一腔熱血,就有被宰的可能。所以,很多茶商實際上也是交了好多學費的,每年去茶山收茶幾乎要過五關斬六將,不僅要和茶農建立信任,還要和天公抗衡,進深山、探秘境,逢山開路、遇水搭橋,還要擔心天氣不好怎么辦?茶葉減產怎么辦?品質受損怎么辦?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只能說每個人都不容易,更不用說還要“考察茶園生態環境,考察茶樹生長采摘情況,試喝前一年樣茶,全程參與監督采摘殺青揉捻干燥,反復試喝......壓餅,晾干,包棉紙,扎筍殼,質檢,裝箱,出庫,運到中心倉庫,打包發貨......最后終于送到茶友手中!保ㄒ晃蛔霾枞说淖园祝┓彪s的細節中,他們在盡力優化每一個步驟,就是為了讓茶友喝到心儀的好茶。

這些是認認真真做品牌的良心商家。而品牌的不同之處是,品牌是為長遠利益而生的,為企業的信譽而生的,是為消費者負責而生的,產品有問題,找商家去理論,去投訴,去舉報,去曝光;而茶農有時候往往只顧短期利益,當茶農用臺地冒充古樹賣出,誰又能上茶山去到他們的地盤理論呢?有時候秀才對兵,有理說不清,這句話想必好多人深有感觸。

當然,并不是說茶農就一無是處,就像一位茶友寫道:云南的茶農不容易!男女老少要爬那么高的茶樹,站穩后,才能騰出雙手來采摘鮮葉,不信你也來試試看。且不說站在樹上搖搖晃晃地采茶了,單是一只毛毛蟲爬上身來就可以嚇跑許多城里人,更不用說紅疙瘩般的皮膚過敏了,抓撓得心都癢完了。這只是茶農辛苦的一個側面寫照,更多的苦你看不到!最后,以一位茶友的文摘做總結:茶農做的茶,只有他自己清楚明白。他可以對你講真心話,也可以是半真半假,甚至完全就是假話——這取決于他是否愿意把你當朋友看。

在普洱茶江湖里,形形色色的茶農都是我的老師。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從他們身上可以看到淳樸的和狡黠的;善良的和險惡的;誠信的和欺詐的;熱忱的和冷漠的;實誠的和虛偽的;那人性的一切表現的淋漓盡致,豈有不師之理。茶農是吾師,但不一定就。

來源:普洱茶吧論壇
 10017909_204942651000_2.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