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茶最近幾年的新寵——“野茶”,市面上對野茶的定義有很多種,野生茶,野放茶。而我理解的野茶是既有較高的茶葉營養價值,且易于品嘗、口感絕佳,最關鍵的一點是生態、天然的大樹茶。
為什么我沒有說是“古樹茶”,因為古樹茶是基于百年以上的時間基礎的,并不屬于“野茶”——也就是我今天要介紹的“野放茶”行列,而且目前我們所指的野放茶,是解放初期、計劃經濟時期人工種植的普洱茶“實生苗”老樹種,區別于臺地茶的“十四號”“一百號”“紫鵑”等新的品種,F今為止,野放茶的茶齡在50—70年之間居多,由于這些年對于“生態”“有機”的茶葉品質追求狂熱,很多野放茶茶齡逐漸降低,10年以上的荒地茶也逐漸被接受為野放茶。
對于眾說紛紜的野生茶和野放茶,我覺得“野生茶”更多的是指完全野生,不曾有過人類種植和管理的痕跡,且茶質在完全天然的狀態下,沒有被改變過的古樹茶,尤其是很多千年古樹茶,其茶葉較為原始,葉片革質肥厚不易揉捻成條索,嫩葉無毫毛或者很少毫毛,其毛茶大多為墨綠色,且茶性較強,甚而帶有微毒,不適宜人們長期品飲。雖然其內含物質豐富,山韻明顯,耐泡程度高,但嫩葉較苦,飲用過多會導致腹瀉,或者腸胃不適等。野生茶作為普洱古樹茶的重要物種,應當得到保護,不宜過度采摘。它的存在也是普洱茶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見證。
而野放茶則是早期人類種植的普洱茶,由于后期人們疏于管理,長期處于無人管理的狀態,自然生長,完全發揮茶葉的本質特征,根據其生長環境呈現出不同的口感、葉質,經過大自然長期優勝劣汰的篩選存活下來,完全保留著純粹的茶葉品質,山野韻味充分,而且長期無人采摘,茶葉自身的營養價值較高,野味十足,摒棄了多年的人工痕跡,使得茶葉自身的獨特性完全得到發揮,而且產量甚少,進而引得越來越多的人追捧。
野放茶葉質肥厚,色澤較深,嫩葉多毫毛,葉身較野生茶略薄,毛茶多呈深綠色,香氣口感遠超出一般茶園種植的茶葉,兼具了野生茶與茶園茶的優點,口感更為全面,同時得到周邊樹木滋養,其品質更勝一籌。(文章來源于:說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