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 普洱茶知識 > 普洱茶品質:決定普洱茶生茶品質的幾個因素
2017年05月21日

普洱茶品質:決定普洱茶生茶品質的幾個因素

原料篇

宏觀來看,云南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復雜,其特點主要表現為:區域性差異明顯,垂直變化十分顯著。且云南氣候環境特殊,高緯度、高海拔,低緯度、低海拔的立體性氣候,常年溫差小,雨季分明,降雨量北少南多分布不均。況且部分茶種與生長形態不同,在這樣的條件下,不同地域、山頭的茶口感不盡相同,各地域茶山茶質有著各自的顯著特點。故總聽人言“勐海味”“思茅味”“臨滄味”;縮小范圍來看,又有不同的“山頭味”,如“冰島”“昔歸”“南糯山”等。

總體來看,若在茶種、生長形態、制作工藝同等條件下,云茶品質總體呈“北苦南澀”“東柔西剛”的特點。若按樹齡大小來看,一般茶樹樹齡越大刺激性就越低,湯質越柔,香型越寬廣,茶湯入口后,口腔對應點越往后往下,茶氣越強。反之,茶樹樹齡越小刺激性就越強,湯質越烈、越薄,香氣集中在舌面上下,口腔對應點越往前,茶氣越弱。

近年來,名山頭茶的價格居高不下,且有節節攀升之勢,F在市場對普洱茶的需求,已經超越了古樹純料的范疇,上升到追求“單株”普洱的境界了。前不久,一位班章單株鐵粉就單株的稀有和滋味口感等方面同筆者侃了大半個中午,具體談到“班章”單株,這位茶客更是喜形于色,認為“能做單株的大茶樹,茶樹樹齡相對較長;其次,茶樹必須足夠生長茂盛;第三,采摘必須足夠細心;第四,炒制殺青必須專用鍋灶!蓖ㄋ椎刂v,有的茶樹樹齡雖然老,但樹勢弱,生長不旺盛,根本做不了單株。

人們為什么對“名山頭茶”“古樹純料”“單株”如此熱衷?正因為單株的稀有性,加之市場上對古樹純料的盲目追捧,名山頭古樹單株價格的“火熱度”就可想而知了。甚有外地茶商上茶山“包養”茶樹,每年采茶季又滿懷期待的不遠萬里驅車趕來,無非是想在制茶這場馬拉松中有個好的“起點”,畢竟制作一款好茶,好的鮮葉原料是基礎,也就顯得情有可原了。

工藝篇

如上文所述,要打造一款高品質普洱茶茶品,得先有高品質的鮮葉作底子。然而,如何保證在擁有好鮮葉原料的基礎上,制作出好茶?這自然和后期的加工工藝有關了。

普洱茶生茶的加工,分為毛茶初制(初制工藝)和成茶精制(精致工藝)兩個環節。毛茶初制,就是將鮮葉做成曬青毛茶的過程,其工序為攤晾、殺青、揉捻、干燥幾個步驟。一款成品茶的品質特征,在加工過程中制茶人用心與否,做工火候如何,開湯品飲便可揭曉。比如,我們喝生茶時說的“腥味重”“青草味重”,通常是殺青不足的表現。反之,出現“焦糊味”,葉底整體現鮮亮度低,光澤暗沉、葉片有焦斑,通常是過度殺青的表現。

在普洱茶曬青制作過程中,揉捻也是很有講究的一道工序。揉捻力度的輕重視鮮葉的老嫩而定,一般而言,較細嫩的鮮葉在揉捻時力度不宜過大,需保證葉片的完整性,揉捻時間可加長,采取一次揉捻即可。相反,粗老的鮮葉或老嫩不均的鮮葉需加重力度揉捻,否則達不到揉捻成茶品質的要求,可進行兩次揉捻。

再者,揉捻工藝不僅關系到成茶外形、沖泡滋味,而且還會影響到茶葉后期倉存的轉化情況。比如,經輕度揉捻制成的茶制品,條索相對粗松、緊結度較小,成品茶耐泡度相對較高。由于干茶條索相對粗松,其成品茶的內部空間透氣性較好,在后期存儲中陳化速度也就相對較快。相反,揉捻的程度較重成品茶,耐泡度也相對較低,在后期存儲中陳化程度較輕、陳化速度也較慢。

總體來說,揉捻程度不同的曬青毛茶制成的成品普洱茶,在相同的存儲時間空間里,陳化效果大不相同。故制作一款茶,加工的每個環節都是至關重要,環環相扣。

在成茶精制過程中,主要加工工序分為原料拼配、篩選、半成品拼配、蒸壓、干燥、包裝等。其中,“拼配”這一工序對品飲口感起關鍵作用,這也是評判各大茶廠軟實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志,故筆者在此著重描寫拼配這一環節。

“拼配”是計劃經濟時期,為了使茶葉大眾化而衍生出的技術,故國營茶廠時代的常規茶以拼配茶為主。在如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出于經濟性,產品結構多樣性,口感要求等諸多因素的考慮,成茶既可以是純料也可以是拼配,有了更多的選擇。在制茶過程中,各大廠商結合現在市場上消費者對普洱茶的偏好,和現擁有的制茶技術,同早先的拼配工藝相結合,不斷革新茶葉的拼配技術,以此來打造出更高品質的茶。故拼配是很多大廠的秘密武器,配方從來不會告訴別人。目前流行于市場上的很多“號級茶”“印級茶”等傳世經典茶,都是靠老一輩茶人豐富的經驗和嚴謹的作風制作出來的,故如今勐海老茶廠的老技術員工身價百倍也在情理之中。

拼配茶最大的優勢在于揚長避短,優勢互補。通過純熟的拼配技術拼配出來的茶,通常能使茶品滋味豐富,層次感明顯,穩定性更高,香氣更加馥郁持久。比如,某種原料耐泡度不足但香氣高揚,另一款耐泡度高但香氣弱,兩相結合即可互補,制出來的茶,不僅香氣好,還耐泡。此外,拼配還能大幅增加產品產量和消耗掉不同級數不同時期(春茶、夏茶、秋茶)的原料。

之前提到過“純料茶”“單株茶”,當然,拼配茶和純料茶到底哪個好?這是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問題,得根據個人喜好而定。但單從拼配這一環節就可以看出,工藝對普洱茶品質優劣、口感風格起關鍵作用。

其后的蒸壓、包裝環節,可以說是成品茶的“面子工程”,把控了消費者對茶制品的第一印象。外包裝設計美觀、餅型周正(以餅茶為例)、厚度適中、茶條完整勻稱的茶制品,自然會得到更多消費者的青睞。盛易祥。

倉儲篇

新制的普洱生茶嚴格來說,只能算是半成品,經過后期陳化才是成品。普洱新生茶滋味濃強,香氣馥郁,特點突出,別有風味,被部分消費者追捧。但由于其滋味太過濃烈,苦澀味過于明顯,香氣青澀,因此部分茶企或個人會選擇將生茶存放一段時間再拋售或品飲。經過這一段時間存放的生茶,滋味會向著醇厚適口的方向轉化,茶湯顏色變深,口感更加醇厚,苦澀味減弱,香氣由原先的青澀逐漸向沉香的方向發展。

《云茶大典》中有記載:“生茶,自然陳化緩慢,視環境條件,至少需要10-15年,在定期限內,具有越陳越香的特點。生茶,以第七泡湯色為基準,由最初的黃色(1-5年)→橘黃(5-10年)→玫瑰紅(10-15年)→褐色(15-20年)→葡萄酒紅(20-25年)→寶石紅(25-30年)!

故好的普洱茶,除了需要好原料、好工藝外,優質的儲存環境更足以決定性的改變一切。溫度、濕度、通風性、光線、雜味等,無不在影響茶葉陳化速度和陳化品質。一款好的普洱茶,在良性的倉儲條件下存放幾年后,其品質得到一定升華,身價也翻倍式的增長,這種情況在市場上屢見不鮮。也正因為普洱茶后期品飲、收藏價值高,導致現在市場上普洱茶收藏過猶不及,呈現出“普洱茶不是用來喝,而是用來存”的現象。